目前,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记录分两大部分,一是本人查询记录,具体分为互联网查询和临柜查询两种;二是机构查询记录,主要指的是放贷机构的查询记录,放贷机构一般包括银行、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查询的原因一般有贷款审批、信用卡审批、担保资格审查、贷后管理、特约商户实名审查、异议查询等。
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记录一栏,显示最近两年内所有的机构和本人的查询记录。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查询记录都有负面影响。有负面影响的查询记录主要是机构查询中的贷款审批、信用卡审批、担保资格审查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查询记录也被称为“硬查询”,显然“硬查询”越多,意味着申请人信用状况不佳,贷款越难。
为什么“硬查询”越多,贷款越难呢?
因为“硬查询”是指申请个人贷款而产生的查询记录,也是个人主动申请负债的记录,简单地说就是借钱的记录。
放贷机构放贷时,特别会关注这些硬查询,如果某客户短时间内硬查询太多,说明该客户非常缺钱,非常缺钱的人一般违约风险较高,对这类客户的审查会特别严格,对该客户的放贷决策也会非常谨慎。
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记录一栏下面,会首先显示查询记录汇总,特别标出最近一个月的查询机构数量和查询记录数量(案例见下图),方便放贷机构审查“硬查询”指标。从这里可以看出,最近一个月内的硬查询数量,对个人信用状况的负面影响最大。
放贷机构还会将征信查询记录情况与个人信贷交易明细情况结合起来,考察客户的信用状况。举例来说,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信用报告因为贷款、信用卡审批等原因多次被不同的银行查询,但信用报告中的记录又表明这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新贷款或申请过信用卡,这就是一个明显的负面记录,意味着申请人没有被批准。看到申请人有这种情况,银行一般会拒绝审批放款。
这个信息提示我们,如果发现自己的信用报告被越权查询,需要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反映,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根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给予处理。
除“硬查询”外,其他查询记录就丝毫没有影响吗?
上述三类“硬查询”按风险要素看属于负面类毫无疑问,但也不是说其他类型的查询记录就丝毫没有影响,也要分情况对待。
首先,对于本人查询,在个人信用报告查询记录汇总里,也特别显示本人在一个月内的查询次数,如本人在较短时间内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次数过多,会给放贷机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比如,银行客户经理会想,“这家伙短时间内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这么多次,肯定有事,是不是到非正规金融机构借款,或搞民间借贷啊,我得慎重审核......”
对于本人查询次数多少算过多,这个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一个月内查询大于等于三次,两年内大于等于6次,都可以认为是过多的。
其次,对于贷后管理查询,贷后管理表面看是个中性词,以银行为例,对于贷款和信用卡客户都会定期进行贷后管理,了解客户最新的状况,一般不作为负面类记录。但是,也有情况是客户贷款或信用卡出现不正常情况,银行会以贷后管理的名义短时间内多次查询该客户的信用报告,也就是说,贷后管理查询记录短时间内出现次数过多,也是有负面影响的。
因此,维护个人信用报告良好状态,不仅仅要按时归还贷款或信用卡账单,还应该关注个人信用报告查询记录,尽量减少“硬查询”记录数量,也尽量减少其他查询记录数量。当然,正常的查询,该查也要查的,查询记录虽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影响也不是绝对的,要正确看待,不忽视,也无须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