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以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1、长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
2、莫高窟(甘肃,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
3、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沈阳故宫,辽宁,2004.7.1 世界文化遗产);
4、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
5、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
6、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
7、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
8、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
9、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
10、丽江古城(云南,1997.12 世界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从1987年中国长城、北京故宫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算起,中国的“申遗”之路已经走过30年。30年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无到有、由少变多,遗产类型不断丰富,保护经验不断积累。
1987年12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等6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拥有世界遗产52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2项,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如何更好保护和传承,受到各方关注。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上,不少专家和学者说,当前,文化遗产亟须由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
预防性保护,不是为文化遗产搭建“温室”,实施“隔离性保护”,也不是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相反,预防性保护是在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拉近人们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将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促进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专家们指出,目前,人们与文化遗产之间仍然存在情感上的距离,还不能从文化遗产中获取充分的体验与撞击心灵的感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馆员张依萌强调,文化遗产的利用不是简单地圈地收门票,必须丰富文化遗产的利用形式,既要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要关注文化遗产背后的内涵与价值,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使文化遗产真正为大众带来意义、带来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释放蕴藏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精神(深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