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描写西游记中的沙和尚
沙和尚苦命,看他脸色就知道了,《西游记》第八回沙和尚第一次以妖怪身份出现时,书中就这样描写道“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脸色。”沙和尚在《西游记》第二十二回流沙河大战猪八戒时,原原本本地说过一遍自己的历史,大多数人习惯性地认为沙和尚是从失手打破琉璃盏开始走上霉运,其实不然。他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寻道成仙、天庭做官、遭贬为魔、取经赎罪、修成正果。沙和尚还是凡人的时候,书中这样描写道:我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 乍看之下,沙和尚在做芸芸众生的时候还挺威风的,还能碰上神仙。但你若看了猪八戒的奇遇也许就不会那样想了:“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沌迷心熬日月。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沙和尚与猪八戒殊途同归,猪八戒那才叫“傻人有傻福”,沙和尚生来就是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闯荡四方只为学道,而且你看他过得那叫什么日子啊,整天神经绷得紧紧的,还没得道就时刻以道德标准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一个如此要求上进、积极要求向道组织靠拢的苗苗,居然天地四方兜了几圈都没有博得任何一个得到神仙的注意与垂青,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一段人生低潮,又是怎么样的一种郁闷心情。 沙僧在师徒四人中历来是被关注最少的角色。人们对他的角色定位大都是:默默无闻,勤劳肯干。但其实仔细看过《西游记》的人都会发现,沙僧虽然话不多,但很聪明,许多危难时的好点子都来自于他。他颇有智慧,武功上也颇有能耐,但是他又讷于言辞,把各种想法和思虑都放在肚子里,不轻易表达。这便成了沙僧式的“城府”,并无贬义。 他“我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也曾在天庭里风光过。所以,他应该是对自己、对生活都有所期许的,甚至有点自持甚高,却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误被贬;在凡间更是不成人形、生活窘迫。他的吃人之举,一方面是因为实在无以果腹,另一方面更像一个对生活失望透顶的失意人剑拔弩张的复仇。所以,沙僧出场时“獠牙撑剑刃,红发乱蓬松”的形象,可以被解读为一个人空有满腔抱负但不得志的写照。他在取经路上的智慧与沉默,或许也可以溯源到这里。 沙僧的满腔抱负绝对不是凭空杜撰,他的智慧在取经路上时有显露。比如在红孩儿的故事中,孙悟空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搅得束手无策。是沙僧提醒了悟空,用“相生相克”的办法,悟空才干忙去大海里搬救兵。 沙僧虽然智慧,但不够爽快。他的沉默很多时候并非因为他天性内敛,不善言辞,而是因为他过于谨慎。这种谨慎,说好听一点是审时度势,说难听一点是中庸自保。 比如在第七十二回盘丝洞故事里,让僧难得想自己去化缘,因为碰巧天气不错,而且地势平坦,不易藏匿妖怪。但悟空和八戒都有所阻拦。比如悟空说:“你看师父说哪里话。你要吃斋,我自去化。俗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岂有弟子者高坐,教师父去化斋之理?”悟空这番话,确实是心疼师父、体谅师父的性情之语,但有时真诚过了也会让对方扫兴。沙僧察言观色,他的话里画外更多了些算计:“师兄,不必多讲。师父的心性如此,不必违拗。若恼了他,就化斋来,他也不吃。”这两句话,关键词一是“不必违拗”,之二是“若恼了他”。悟空想到的是——别累着师傅,沙僧想到的确实——别恼了师父,为了不“恼”师父,所以想事事顺这他。沙僧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的一片和睦,这倒没什么错。但是他的思想和悟空的真性情一比,就显出城府来了。 他多年的不得志让他背负了怎样的阴影啊?所以,他唯唯诺诺,他对师父盲目顺从,他不肯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有据可查,也有源可溯。唉,这一可悲的奇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