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2020-07-27 文化 142阅读

余秋雨的散文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在历史的回溯中感叹文明的兴衰,在对古代踪迹的探寻中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和命运。《文化苦旅》即是一个对于中外优秀的人文遗产曾经作过全方位地、深入地体察与辨识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两千多年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苦旅”——他们的苦难、抗争、业绩与失败,从而不仅为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而且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悲剧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从《风雨天一阁》中天一阁藏书楼的创建和它代代相传的历史里,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独特而艰辛的流传方式与中国人坚韧的文化良知。正是当时的蛮荒之地,使“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从它的文化人格里,余秋雨联想到了中国文化的灵魂:“惟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人心灵,并巍成方圆”,“世代文人,由此增添了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于全然黯淡。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在《莫高窟》中,余氏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用大段文字倾吐、宣泄他对唐代壁画艺术魅力的由衷赞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同时,他也深刻地批判过封建社会的“贬官文化”、“隐逸文化”与“夜航船文化”(见《柳侯祠》、《西湖梦》、《夜航船》);他由衷地崇敬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愤怒其继承者的昏聩无能(《一个王朝的背影》);他惊讶、赞叹中国文化的异质因素“商业文化”的崛起,又满怀惋惜地勾勒这种文化的没落、灰飞烟灭(《江南小镇》、《抱愧山西》)。余秋雨大多数散文作品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他总是回到特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情境中,寻求文人与山水的会心处,从而使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沉重感和沧桑感。他把有着许多古代文化积淀,穿越时空、交汇古今的山水称为“人文山水”。在文中他所作的也不是一般的文化评述,而是在感性与知性的双重作用下,抒发审美化的人文意义。余秋雨发挥了学者兼作家的优势,以感性为情怀,以知性为学养,让山水风物的人文内涵奔泻而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