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本土优秀文化

2020-09-10 音乐 81阅读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对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它能够直接而又强烈地影响人们的感情,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学前期正是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音乐教育在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奠定文化艺术修养基础等方面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指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我们应该看到,孩子们中将来去当音乐家的毕竟是很少的,许多孩子长大后只是成为倾听、欣赏音乐的人,那我们首要的任务就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也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要做到这些,就应该从孩子抓起,从幼儿时期开始进行音乐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修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儿童的各方面发展更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位于甘肃省南部的舟曲县,具有甘南的“小江南”之称,境内山河纵横、水草丰美,面积达3009.18平方公里,总人口有13.47万人,藏族占32.67%,属北亚热带大陆湿润性气候。优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悠久绚烂的历史文化,舟曲的祖辈们在这片美丽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继往开来,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且沿袭革故,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多姿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事象,促进了舟曲民间民俗文化的初步繁荣。
当地幼儿深受周围环境中这些本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他们对此有浓厚的探索兴趣。为此我们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土优秀文化,以幼儿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兴趣、能力、需要,从弘扬本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入手,着重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使幼儿萌发感受本土文化的兴趣,启迪幼儿创造本土文化的意识,并在与幼儿一起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创编了一系列取材于舟曲民间生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儿童歌曲、舞蹈以及适合幼儿的节奏乐曲,同时,我们不断探索、建构、优化具有本土文化教育特色的园本课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系列论文(一):让幼儿走进多彩的本土民歌世界。
唱歌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活动,在他们心情愉快时,还会咿咿呀呀地自哼自唱,歌唱是孩子们最轻松自在的表达、抒发和交流的艺术活动。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对歌唱的作用和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通过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歌唱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够得以发展。歌唱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而又具实效的途径。
然而,任何艺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传统艺术是每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幼儿在生活中能够亲身感受得到、触摸得到的。因此,我们在唱歌教学中融入了本土音乐素材,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联的本土音乐,充满了生命力。孩子们在自己熟悉的民族文化中学习,产生了触动心灵和情感的巨大力量。这样,情感教育就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艺术的感染渗入儿童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志趣、文明的行为和民族的精神和气质。
1.1 创设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本土音乐的兴趣。幼儿本土音乐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让幼儿在有趣的民间音乐教学活动中陶冶性情和品格,逐步认识和了解本土民间音乐。我们精心筛选了一些优秀、健康、积极向上的民间歌曲,渗透于幼儿唱歌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深深体会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我们注重通过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因此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去看、去听、去摸、去感知,使他们获取的物体直观、形象、具体,印象便会更深刻、更容易产生学习的愿望。
同时,我们录制了一些光碟和磁带,在课休时间组织幼儿自由欣赏。因为这些音乐素材都取自孩子们身边,所以大家兴趣特别高,如在欣赏《牛儿,你和我交上了好朋友》这首歌曲时,教室内气氛活跃,有几位男孩子当场作秀表演耕地、喊牛等情景,孩子们纷纷讨论自己见过的牛和牛的一些本领。短短的几分钟,有些幼儿已经能够基本哼唱歌曲,一段随意的欣赏超乎了预期的效果。
在音乐活动室四周的墙壁上,我们布置了贴画。如:少数民族的服饰,民族舞蹈示意图,一些有情节的插图等,并设立了本土民族音乐区,摆放了舟曲民族头饰、腰带、口弦等,通过幼儿的欣赏、交流、摆弄等,感受民间音乐的美,逐步萌发了孩子们对本土音乐的兴趣。通过“听”和“看”,潜移默化地使民间音乐在幼儿脑中扎下了根,调动了他们对本土音乐的兴趣,产生了对本土音乐的强烈学习欲望。
1.2 采用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促使幼儿主动学习。我国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因此,我们采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让幼儿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中,自然地学习民间歌曲。
如以《红红的灯会》这首歌为例。舟曲每逢正月十九,是一个类似过年的喜庆大节,各村各寨都把自己所供奉的“婆婆”(菩萨)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在晚上抬着轿子,按“婆婆”排位大小依次游街,广大市民则以挂荷包、挂红袍、钻轿子等形式来祝贺一年的风调雨顺和祈求来年一切如意。这天晚上,舟曲的大街小巷搭满松棚,松棚的顶上和两侧则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五彩缤纷的灯笼交相辉映,使小城亮如白昼。《红红的灯会》正是歌唱了舟曲正月十九传统灯会的情景,当老师拿出一些正月十九晚上拍的图片时,身临其境的感觉早已让孩子们兴奋不已,接着引导幼儿欣赏配有《红红的灯会》这首歌曲的CD碟片,充分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的欲望。由于这首歌来自幼儿的生活,活动前老师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和启发,幼儿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唱得欢快活泼、充满情趣。
老师的语言在教学中也起到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运用的语言生动与否是和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对音乐的接受成正比的。如幼儿在学习歌曲《请你再到舟曲来》时,老师用神秘的语气讲述翠峰山的古老,用自豪的语气及表情讲述拉尕山的秀丽,用热情的口吻表达舟曲人向客人送花、献哈达的情景。这样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起伏的节奏,由于幼儿理解了歌曲中的情感,孩子们很自然的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欢迎远方客人来舟曲的情感融入到唱歌中。
1.3 将本土歌曲和主题活动有机结合,灵活地选择民间歌曲。舟曲本土民间歌曲形式多样,扩展了幼儿音乐表现的内容。民间歌曲内容的丰富性,为幼儿的唱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每一学期中,我们都要进行各种主题活动,同时又根据各主题选择相应的民间歌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2007年秋季学期国庆节时,教唱《拉尕山寨》这首歌,使幼儿加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在2008年春季学期第四周举行的“春姑娘来了”主题活动中,学习舟曲民歌《放风筝》,老师通过谈话引导幼儿观察春天的景象:柳树发芽,花开了,草绿了,小朋友都到操场上放风筝……然后出示舟曲“社火”中的放风筝片段,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优美的曲调,引导幼儿充分体会春到舟曲的美丽景象,培养了他们热爱舟曲、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幼儿在接受民间歌曲的过程中,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民间歌曲,不能完全理解民间歌曲所传递给他们的全部内涵。但是,这些带有浓郁民族艺术氛围的内容和形式,随着唱歌所渗透给孩子的民族精神,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在他们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2.系列论文(二):本土民族舞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渗透。
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理想方式。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能得到动作的协调和灵活性的训练,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开拓。而在本土文化的长河中,民间舞蹈总是以其神奇的魅力熠熠发出绚丽的光泽。
舟曲县是一座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偏远小县,具有藏族特色的民间舞艺术历史悠久且形式多样,是舟曲的风俗习惯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最直率、最真挚的表现,蕴藏着广阔博大的民族文化内涵,传颂着舟曲人民自爱、自信、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质朴、勤奋、乐观的民族神韵。在各类舞蹈艺术中,民族舞蹈既是源,也是流,没有学习、继承就没有发展,并且民间舞以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内涵,既能满足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又能满足孩子们的审美需求。
因此,在幼儿园,我们充分挖掘一些优秀地、适合幼儿的本土民族舞蹈素材,以激发幼儿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兴趣为切入点,向广大幼儿普及本土民族舞蹈文化,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1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本土民族舞文化。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舟曲的民族舞音乐曲调活泼、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幼儿也十分喜欢这类音乐作品。鲜明的情绪色彩容易感染幼儿,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有强烈节奏特点的旋律则常常会引起孩子们的动作反应,他们会情不自禁的随着音乐打拍子,晃动身体或做动作。因此,我们经常组织幼儿观看和参加一些舟曲的民间文艺活动,并利用孩子们吃早点前及课余休息的这段时间,播放一些欢快、优美的舟曲民族舞音乐,并讲解音乐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配上具有典型民族特点的动作,同时告诉孩子这些动作所表达的含义,让幼儿初步感受自己家乡的本土舞蹈艺术。
如在寒假期间,我们充分利用社会及家庭方面的教育资源,激发幼儿和家长观看舟曲春节期间的“社火”系列活动,并在新学期组织幼儿大胆地讲述或表演自己所看到的“社火”。其中有一位叫杨雪萍的大班小朋友,不但会完整地演唱“社火”曲――《担水》,而且把担水的动作表演得淋漓尽致。同时,我们还组织幼儿观看一些舟曲民间传说故事图片和民间舞表演,这些生动的民间传说和独特古朴的舞蹈都产生于舟曲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它用舟曲人自己的美学观点,向幼儿展示了一幅幅舟曲祖辈们生活的生动画面。
丰富的本土舞蹈音乐开拓了幼儿的视野,多彩的本土音乐方式吸引了幼儿的视线,经常、持久的音乐熏陶使幼儿对本土民族舞的爱好大大增加,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本土文化的兴趣。
2.2 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本土民族舞文化。有了日常生活中初步感受的经验,再加上孩子们自己在社区接触到的一些知识,孩子们学习起本土民族舞就容易得多了。我们深入民间,大量收集合适的本土民族文化方面的舞蹈音乐材料,并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浅显易懂的能被幼儿所接受的舞蹈音乐材料,整理汇编,既保留本土民族舞原有的风格,又适合幼儿特点。学习本土民族舞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既先学习民族舞中最具典型特点的动作,如《放风筝》的颤膝、平步、放风筝,《锅庄》中的弹口弦、背水等,有了这些动作基础,而后再将各动作贯穿起来,学习成品舞便得心应手。
例如学习本土民族舞《多迪锅》,在日常接触中孩子们了解了“多迪锅”的传说,感受到了青年扎海和姑娘达玛的聪慧和善良,也憎恶国王的可耻,向往着五月初五时,人们采花、唱歌、跳舞,互送吉祥、祝福健康、崇尚和平的美好情景。了解了舟曲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幸福新生活的思想感情。在教授基本动作时,我们提醒幼儿想象翠绿的香柏树,洁白的枇杷花;美丽的鲜花,绿色的草原,身穿漂亮服装的藏族小伙子和姑娘们,载歌载舞,互赠鲜花……。要求幼儿做动作时,动作要舒展、欢快、情绪上要热情奔放。并观看碟片,再次欣赏舞蹈《多迪锅》,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动作。经过启发,再加上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捧花、弹口弦的基本动作,孩子们心领神会,动作也符合要求,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会了基本动作,再将动作一贯穿,结合孩子们对舞蹈内容的理解,一段完整的成品舞,孩子们很轻松地学会了。
2.3 创作活动中表演本土民族舞。通过上两个环节的准备,幼儿基本上掌握了舟曲民族舞的动作特点。舟曲民族舞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一旦为孩子所接受,必然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他们的心趣交相映照,这时教师引导幼儿来创编舞蹈动作,可以充分发掘幼儿的潜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孩子们在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把已熟练掌握的动作编入歌曲,边唱边舞,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如在学会舟曲民间歌曲《拉尕山寨》后,我们要求班上的孩子用动作来表现歌曲内容,结果孩子们积极举手参与创作表演,最后用采花、捧花、背背篓下山等动作,完整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歌曲内容。再如舞蹈《请你再到舟曲来》,这本来是一节新授舞蹈课,将它改为创编课,幼儿积极性很高。经过提醒,孩子们在以前积累动作的前提下,以膝盖的颤动与屈伸为基础,应用上肢捧花、献花、靠步、弹口弦等动作表达了舟曲人热爱劳动,向远方来客献花的愉快情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由于这是幼儿自己的创作,幼儿的表演兴趣高昂,经过整理,由幼儿主创的舞蹈《请你再到舟曲来》被定为舟曲县幼儿园幼儿晨练曲目。
2.4 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本土民族舞特色。有了感受、学习、表演的实践,孩子们掌握本土民族舞的水平则会更进一步,其复习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们欣赏一些优秀的本土民族舞蹈作品,从中寻找舞蹈作品的动作素材和民族性。一段优秀的民族舞作品都有两个特点:一方面立足于人们生活的原貌,从中提取丰富的动作形象;另一方面则涉取了本民族的舞蹈文化,创作出有地方特点、有韵律地动作语言,使作品既有情趣,又有自己的属性。幼儿的心灵是一个博大而又透亮的水晶体,有着无限的可塑性。幼儿学习和欣赏本土民族舞蹈作品,不只是为了让幼儿拥有自己民族属性或自身光彩,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还是一种“育人”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孩子从小懂得自己民族的特色,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们自幼热爱民间舞艺术的美好情怀。
结合舟曲县创建的“和谐舟曲、活力舟曲、平安舟曲、发展舟曲、魅力舟曲、富裕舟曲”这一特色活动,在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美化家乡,增强幼儿环保意识教育的同时,我们创编出舞蹈《丰收花鞭》。孩子们在欣赏中发现,里面的舞蹈动作大部分是人民劳动情境的再现。舞蹈节奏爽朗,情绪红火,构图清晰,调度灵活,当花鞭在舞台上挥动,孩子们的欢快之心、兴奋之心、喜乐之心得以充分的表露,同时又结合着外来舞蹈跨部的扭动,把舟曲民族的律动与引进舞蹈的形态自然贴切地融为一体,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感;既有地域性,又有时尚味,给孩子以亲切与清新的感受。通过欣赏《放风筝》、《牛儿,你和我交上了朋友》、《红红的灯会》等,引发了幼儿的本土舞意识,使舟曲民族舞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为本土民族得以健康地发展,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由此可见,在幼儿舞蹈中渗透本土民族舞蹈,不但继承和发展了本土民族舞,而且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崇尚和平的情感,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得到了全面发展。虽然这需要指导者细心的研究与耐心的探索,但幼儿灿烂而又真挚的笑容,便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和喜悦。
3.系列论文(三):民间音乐在幼儿打击乐活动中的开展。
音乐是在时间中运动的艺术,凡是在时间中运动的事物,都存在着节奏,节奏是它们的本质特征。在音乐中,可以有不带确切音高的音乐,比如:各种鼓乐、民间打击乐等,但是没有不带有节奏的“音乐”。可以说,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最基本的音乐元素,为什么没有经过任何学习的幼儿就会有自发地跟随音乐的表现呢?就是因为人们生命本身就有着丰富的节奏形式,音乐的各种要素中节奏与人的心理联系最直接,关系最密切。节奏是富有生命意义的要素,感知节奏是人们的本能。
舟曲民间音乐内容十分丰富,且形式多样,它产生于劳动生活,汇集了舟曲各民族的特色,包揽了许多种音乐的表现形式,然而目前幼儿教学中,我们所开展的音乐活动形式单一,适合幼儿的音乐素材很少,对幼儿音乐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很有限。而形式各异、体裁纷呈的舟曲民间音乐融入到幼儿的打击乐活动中,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它既容易走进幼儿的心灵,为幼儿所理解接受,同时又便于收集、易于使用。
3.1 认识本土特色乐器,培养音乐情趣。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一些本土特色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
我们在音乐活动室内,布置打击乐器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辩别各种乐器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活动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老师们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如学习《什么乐器在歌唱》,准备口弦、三角铁、竹筷、钹、喇叭、小鼓、竹板,让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节奏练习。通过练习让幼儿感受舟曲特色乐器的音质、音色;通过有节奏的训练,联系这些乐器的特点,培养了他们对音乐节奏活动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兴趣爱好。
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发展也起着积极作用。我们鼓励幼儿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如下大雨和小雨能让幼儿认识一些常见乐器――串铃、铃鼓、沙筒,小鸟的叫声、小河的流水能让幼儿认识本土乐器――口弦、竹板等,然后引导幼儿选择适合与大雨和小雨相匹配的乐器,选择适合鸟声、水声的乐器,这样不仅让孩子通过歌声和小乐器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感受,同时在探索中学习了不同乐器的敲击方法。
3.2 熟悉乐曲,提高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打击乐器是根据音乐进行的,倾听音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舟曲民间音乐取材于民间,反映着幼儿的周边生活。首先,我们引导幼儿了解歌曲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情绪的理解和感受,提高打击乐的兴趣性和表现力。然后,鼓励幼儿仔细听,感受音乐的性质、力度、速度、节奏及段落等,在听音乐的基础上随音乐拍手逐渐熟悉音乐。
如在学习《喜庆丰收年》时,我们先引导幼儿看图片,然后逐步讲述舟曲的先辈们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和高兴,每逢丰收便各自拿起锅碗瓢盆,载歌载舞地进行庆祝,一直发展到现在这段音乐《喜庆丰收年》。鼓励幼儿大胆地选择乐器,来随音乐打节奏,表现内心的喜悦之情。在学习《舟曲秧歌》时,因为旋律是大家所熟悉的,有些幼儿还会轻声哼唱,经过鼓励,幼儿大胆地拿起钹、锣、小鼓等乐器,开始为音乐打节奏,幼儿的兴趣不断高涨。
3.3 随音乐打击乐器,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舟曲民间音乐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从各方面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民间音乐中大量健康富有幼儿情趣的歌曲,为幼儿提供了发展良好性格品质的途径。在打击乐活动中,性格孤僻的幼儿变得活泼起来,由于注重让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使胆小、不善于表现的幼儿增强了自信心。
比如在2007年“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中,大班幼儿表演了打击乐《多迪锅》,由于《多迪锅》是舟曲一首比较传统的民歌,它的舞蹈形式也是幼儿所熟悉的,在幼儿学习、排练的过程中,一些平时胆小的孩子都要争着参加演奏,穿上演出服,他们就成了自信的小小演奏家。在演出中,孩子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打下了基础。
由于民间音乐来自生活,老少皆宜,深深吸引着幼儿,激发了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孩子们从学打节奏到创编花样动作,兴趣始终很高,只要一有空,便会拿起乐器敲打敲打,有时还会一边讨论一边打节奏。由于民间音乐内容丰富,从唱、跳到敲、打,面面俱到,丰富了音乐活动的内容,孩子们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幼儿的综合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教学,幼儿不但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本土音乐,也增强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达到了“从听入手、动在其中、激发情感、培养素质”的目标。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