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设有七科一室,即办公室、组织人事科、教务科、继续教育科、学生科、招生就业科、保卫科、后勤科。教职工142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人,占73.94%,专任教师中,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高级职称者32人,占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的32.7%,有中级职称者44人,占44.9%;双师型教师32人,占专业课教师的53.3%。有研究生学历者和在读研究生共计10人。
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是不仅要学历合格、素质达标,还要争当教学的能手、管理的强手、教研的高手,提倡师德与师能并重、要求与奖励并行。学校的措施是对双师型、高学历(研究生以上)、高职称人才实行分配上的倾斜,对完不成教研任务的教师、教研室评优评先实行一票否决,在教学检查评估、评教中,实行末位淘汰,对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者予以经费和时间保证。制定完整系统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包括教师岗位考核制度、工作量考计制度等在内的近30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健全、规范、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化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依制度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学校教务科具体抓教学管理。下设6个教研机构:财经教研室、文秘与旅游教研室、数政教研室、计算机教研室、英语教研室、体育教研室。
学校鼓励教师参与教研、科研,并采取“选苗子、结对子、压担子、让位子、结果子”的方式,鼓励教师参加教研工作。学校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参加教研的政策,鼓励教师围绕教学各环节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学校明确规定,凡省市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的有关教研活动,学术活动、人员培训、教材编写,学校均派员参加,全额报销往返旅差费、会务费,其他机构组织的学术活动,也根据需要积极参加。2001年承担市级科研课题《通用工资管理系统》、《中学田径运动会通用管理软件》的研究、开发,还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的实验和《学分制改革研究》实验。教师参与教研科研的积极性普通较高,学校每期组织一次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交流,每年编一期《优秀教研论文》和一期《学生工作》共2部论文集,有的教师还自己出了论文集。近5年来,公开发表的论文有155篇,获奖论文46篇(国家级16篇、省级19篇,市级11篇),学校教师主编教材4本,参编教材18本。教师参与科研,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水平。
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根据《常德财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校内培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方式,提高教师水平。在校内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各个方向培训;派出了黄明光等21名教师到高校参加各种培训、进修。鼓励教师自学,提高学历层次,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连续3年,600人次参加各类培训,20人提升了学历,21人提高了职称,8人参加了研究生课程学习。
一是实施用人制度改革。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大胆实行机构改革。1998年起实行“三制一化”改革,工作人员实行竞聘上岗、中层干部通过竞聘,形成了能上能下的机制,鼓励年龄大的同志让位子,加大对优秀青年的选拔力度。2004年1月,学校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戴立权任办公室主任,李坚任办公室副主任;邹明慧任组织人事科科长;刘春晖任教务科科长,皮绍绒任教务科副科长;夏春波任继续教育科科长,张云飞任继续教育科副科长;王承欣任学生科科长,毛和平、王晓慧任学生科副科长;李年贵任招生就业科科长,罗毅刚任招生就业科副科长;丁建华任保卫科科长;李建辉任后勤科科长,胡方雷任后勤科副科长;肖跃进任劳动服务公司经理,鲁建华任劳动服务公司副经理。本着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立足岗位管理和学校用人的原则,因事设岗,并明确各岗位目标,设定各岗位工作量系数,鼓励一人多岗,充分挖掘各方面潜力。6月,选举学校党委会,熊昌本兼任党委书记,唐爱国、唐友福、李华、唐建国、邹明慧、夏春波、刘春晖、王承欣为党委委员;选举成立学校纪律检查委员会,唐建国兼任书记,皮绍绒、李坚为委员。
二是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根据工作责任、工作量设定工作岗位系数、工资奖金系数和岗位工资基数,彻底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注重向教学一线倾斜,将教师超课时津贴提高到每节15元,班主任津贴提高到每月平均450元左右。坚持每月考核,评等定级,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每月兑现,极大地增强了教职工的工作责任感。
三是加强后勤保障。学校一方面尝试部分后勤工作实行社会化运作,校内实行目标管理,另一方面狠抓服务意识培养。学校商店、食堂实行目标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在学校实行限价管理的同时,对质量、服务态度进行师生座谈测评打分,员工工资奖金与之挂钩。学校基建、维修严格实行预算审核制,成立了工会、纪检、财会等人员组成的招投标领导小组,进行全程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