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中怎样阐述了价值规律的两重含义

2020-06-10 文化 164阅读
从价值规律转向生产价格规律。
第一,从方法论角度看,劳动价值论之所以被政治经济学批判所需要,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批判的理解工具,它连结了“历史”和“理论”。劳动价值论的工作逻辑是历史方法,是范畴生产的本位性工作,因而是历史理论的构图;劳动价值论不是价格理论,与任何形式的相对价格理论无关,其目的也不是要寻求劳动价值与“价格”的对接。因其本身即是一种“特殊价格”,是从整体发生现象看待和规定的社会价格运动现象,价值工作命题激发了内部批判认知力量产生,并源源不断地生长。为了这个主要工作目的,《资本论》中,马克思处处假定商品价格等于它的价值。即在不同的地方,马克思均做出了类似的表述:价格和价值之间的量的不一致或者说价格总是存在偏离价值量的运动趋势,这种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的规定当中。
第二,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价格理论是价值理论的工作延伸。作为资本主义工作批判理论的“广义上的劳动价值论”,其完成了对于商品价值理论的直接更改,而接续了价值批判,在生活过程领域执行社会批判功能。价值批判和生产价格批判成为工作互补的资本主义两大批判:生产批判和分配批判;它们与任何的价格解释学无关。前者的力量源自社会生产实体,后者的力量源自社会分配实体,分别由其发动。之所以能如此,盖因资本主义生产系统形成以后,它本身已经分解为从生产出发的社会经济运动和从分配出发的经济(财产关系)的运动形式两种规定不同、然而内涵互补且递进的社会生产表现类型,成为了名副其实、标准意义的社会生产结合体。这种分析效果只有运用劳动价值论的工具才可达到。
————————
重点是把握交换关系的内在逻辑!!
这个问题等价于用生产价格洞察市场价格: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关系得以解决。我们基于广义含意具体运用市场价格的经济范畴。(1)就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体制来说,市场价格锚定于生产价格形式域内,是生产价格形式的工作规定,从而可说清楚它的演化内涵和历史变迁的逻辑;(2)市场价格具体受供求关系影响,为其调整,供求其实是市场价格本身的短时变动过程,表现为生产和消费实现运动的调整区间(结构)。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关系说明了资本生产的性质——资本积累性,其经济体制上的性质则在于寻求资本积累的整体(运动)形式。马克思一再指责整个古典学派包括李嘉图在生活过程中玩弄现象学的变戏法,“抽象是形式的,本身是虚假的。”古典学派把交换关系看成完成表面化的关系,把表现形式理解为一般规律的证实或表现,从而忽略了对内在交换过程的研究和把握。但是,后者恰恰是说明社会分配(实现)过程的基础。因为我们不能够忘了,资本家是将其所得看成全部财产的回报的,它从全部财产均参加了社会交换这一点上找到了根据。
资本主义整个交换过程都是为资本积累的生活形式而设置。它直接从分配出发,从货币财产出发,直接把资本的货币财产形态当作社会财富增值实体,从而,事实上已经引发了对于财产形式“实体化”的要求。《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说明了生产危机的根源性,即必爆发于对实体生产的损害、社会消费的日益严重不足、再生产结构的屡遭破坏的环节。但《资本的流通过程》的阐述尚“隐瞒”两种特殊商品的交换权:一是货币所有权,二是土地所有权。前者在金本位制度下可通过金属货币的扩大再生产完成,后者则指望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身份的二合一(规定),当然,这是一种抽象把握。反过来则说明:资本共同体有不断扩大发展这种要求的内在趋势。在生活过程领域,尤其纸币(本位币)制度纵容了上述两种交换权的社会特殊性,愈加使得货币(财产)的实体扭曲成为财产(形式)的实体。这样通过从分配出发,生产性财产和非生产性财产的界限被模糊了,非生产性财产同样作为资本财产,作为资本分配财产。通过一种操作,等额财产等额分配,财产权获得了直接实现形式。于是,流通中大量充满了仿真的货币,与之对应的是,资本财产中亦充满了大量的虚拟财产。这样在生产价格和虚拟运动形式双重发展的阶段,“供求规律”整体上亦要被证伪!因为,“在虚拟经济范围内,供给与价格成反比,需求与价格成正比。”证伪行动上升为一种“准定理”,称之为“反供求律”;在“反供求律”下,“与之相关的一个推论是,虚拟资本的虚拟‘利润率’也不会有下降趋势这一规律。”
它造成一种假象:一般利润率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过时,或至少已处于从属的地位。发展实体生产的经济要求为大力发展虚拟经济的主张所替换,国际的、国内的资本集团协同加强掠夺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工作名目是发展“高端服务业”,例如金融房地产,美曰其名“经济的高价值化”。
这种操作化的分配关系势必越来越对生产本身造成一种逼迫,由此变相提高工人的社会剩余价值率,乃是不可阻挡之势!这就是现代的资本家要采取的欲壑难填的社会应对办法:一边与邻为壑(实体资本的竞争),一边合作共赢(虚拟资本的联手),使得老百姓越来越能够亲身感受到了这一策略的存在性——自己的钱越来越少、别人的钱越来越多;他们每一个人都如此切身感受着,——它像一个越来越紧的魔咒箍在每一个人的项上,越来越有了实际生活的含义。这就是现代财产状况,个人的财产竞争直接体现他们之间的竞争,这就是现代博弈理论的用武之地,包罗其中的实质性规定除了这些,恐怕不会再有其他东西。
参考文献:
1.许光伟.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97.
2. 本书编写组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1-153 .
3. 何炼成 .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经济学家》2001年第6期 .
4. 卫兴华 . 《关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问题》 .《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12期 .
5. 许光伟.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96-600.
6. 许光伟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逻辑解析——文本问题、“科学抽象法”的反思及其他》 .《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第7期 .
7.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674, 872-873 .
8.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45 .
9. 许光伟.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599.
10. 杨继国 . 《论虚拟经济的特殊“供求规律”》 . 《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
11. 许光伟. 《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00.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