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大学校园是多种文化磨砺碰撞的地方。在校园中,学生一方面接受社会变革的洗礼,表现出积极的进取心、强烈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他们生活在相对单一狭小的环境,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因角色转换带来的学习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与中学教师“手把手”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对教师依赖性极强的被动学习方式相比,大学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使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觉性、自立性、灵活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由于中学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学生入学后表现出独立性差,生活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学习适应障碍。此外,大学生的角色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多数大学生在入学前是当地的学习尖子,是老师、家长的宠儿,但进入大学后,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再出类拔萃,原来的优越感不复存在,由此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失衡,自尊心受挫,容易产生焦虑、失落、苦闷、自卑等心理困扰和问题。人际交往是困扰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与中学时代单纯的人际关系相比,进入大学接触的教师、同学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以适应全新的环境。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不少人受长辈溺爱,过于敏感挑剔,任性自私,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尊重与关爱别人的情感,加之他们交往能力有限,交往方法不当,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造成失败,交往失败的影响又使得他们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使这些学生自我封闭,严重的交往困难导致孤单抑郁、焦虑不安、性格孤僻、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
2.情感困扰和危机。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生理心理发育已趋成熟,恋爱与性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摆在面前。现实中因恋爱而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在校园里有的大学生把异性之间的好感误解为爱情,有的为摆脱孤独寂寞而寻找异性谈恋爱,有的因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羡慕攀比的心理而急于谈恋爱,种种恋爱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恋爱成功率较低,使他们经历失恋的痛苦和情感的煎熬。同时,由于性生理成熟,大学生受到性意识的困扰,因性冲动反应不良而产生焦虑自责甚至心理变态,都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大学生陷入自卑、焦虑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状态中去,有的人甚至因此走向极端,酿成悲剧。
3.对网络产生的依赖性。网络因其跨时空性、匿名性、互动性及便利性等特点,很快为大众所接受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沟通形式。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现实交际困难而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的精彩深深吸引。因而对网络的迷恋、依赖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沉湎于虚拟世界。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严重地导致了心理错位、人格分裂,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
4.就业压力。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确认期,他们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现实中的种种客观因素常阻挠“理想自我”的实现。目前毕业生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制度,再加上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不景气,使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有的学生由于不能对社会、对自己产生正确的认识,在择业前盲目乐观,过高估计自己;在就业失败后,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而导致情绪低落自卑;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对前途失去信心,认为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长期处于紧张、烦躁、焦虑的状态,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健康。此外,由于社会用人制度不健全,竞争有失公平,择业的反复失败使个别学生的人格弱点呈现出来,形成心理疾患,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还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因此,高校在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一些高校没有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有的高校严重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教师,因而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没有给予相应的关注和引导。再加上,很多高校心理咨询手段、方法落后,咨询人员专业素质低,也使得一些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后不愿去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