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增强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欠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我最薄弱的素质是心理素质。曾有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20.23%的人有心理障碍南方某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2000年对全省28所全日制高校3896名学生进行SCL-90抽样,调查结果表明:40.18%的学生有强迫倾向,34.04%学生人际关系敏感,24.46%的学生存在忧郁倾向,24.5%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目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了。
1、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行动上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抑郁”、“时常感到非常苦恼、焦虑,学习不可以进入状态”、“心理压抑、沮丧、没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逃避参与”……反映涤行┲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强者面前自卑、懦弱而趋炎附势,在弱者面前趾高气扬而自以为是,碰到一点矛盾或挫折就心灰意冷丧失进取心,受到一点批评就萌发报复念头,偶遇一件不遂意不顺心的事就消沉低落,甚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铤而走险陡生意外的实例屡见不鲜。
2、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四年时间,每个大学生均要学习50-80本教科书,任务艰巨,且要求非常高,常常“陷入个人问题的矛盾之中不可以自拔”、总是感到“压抑”、“烦躁”、“时常苦恼、焦虑,学习不可以进入状态”,这样的学生是非常难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具有有些强的适应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又非常高,不仅是对能力的要求,且是对素质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比有些差的学生只会无所适从。
二、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涉及诸多方面,但归根结蒂,不外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可以不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客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教育观念的因素等。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各种思潮、观念在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大学生面临的正是一个情绪飞扬的世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经济的繁荣、商品的极大丰富,物质、金钱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都强烈,价值观显现出多元的状态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想法正逐步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竞争的加剧和压力的增大,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负担剧增,心理上容易出现疲惫迷茫和困惑。
(2)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的情趣氛围和家庭的教养态度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的情趣氛围是大学生良好心理健康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间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于处在个性形成期的大学生的影响更具有特殊意义。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法和人格气质类型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心理,潜移默化而非一味宠爱的、开明的而非专制的、民主平等而非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的家庭教育才能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学校环境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招生并轨、交费上学、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弹性学制、主辅修制、自主择业等改革方案的实施在大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有些大影响。求学、择业过程中选择机会的增多,以及选择难度的增大,会使大学生产生更多的焦虑、不安、失落、无所适从。而择业过程中,人才市场的不规范更深刻地刺激着他们的心理,学生既希望参与竞争又害怕失利;既希望有更多的机遇,又担心失去原有的保障,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过量的心理压力是产生心理障碍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4)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过去曾经片面理解了人类健康的涵义,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过度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而忽略心理素质,只重视生理平衡而忽视心理稳定,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注意优化主体心理过程要素,缺乏完善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没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组织控制机制,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影响的。
2、主观因素的影响
主观因素是指自我意识、自我见解、自我经历以及自我愿望和臆想等方面的因素。
(1)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目前的大学生基本上经历的均从学校到学校的单一过程,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得多,对风浪禾垤折体验得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有些差。易于形成大学生人格的不完整,有的学生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或自卑,或自负而不愿与他人交往,有的学生因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因一门考试的失利而紧张、焦虑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观察社会,往往会一切以我的意志为标准,遇到符合个人意愿的事便一概排斥,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影响我利益的事便树为敌手,甚至产生偏激思想和情绪。
(2)自身思想观念的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的心理健康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未定型到定型的变化时期,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容易前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心理上出现不良情绪,往往非常难科学准确地观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调整,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比如:由于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有的大学生衡量是非成败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的多寡,这种思想观念使其心理产生对于金钱的强烈的归属感,患得患失,惟利是图,致使心灵扭曲。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有的大学生的做事原则和做事标准就是“做了没有利益”,有利则做,无利便不做,表现出过度的惟利是图,这种思想观念导致其形成狭隘、自私的心理定势。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心理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的因素,它是其它各项素质发展的心理前提与心理基础。在我国的教育中,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但是心理教育却长时间被忽视,甚至存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错误观念。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德、智、体、美教育的进行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活动。而高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就应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应与学校的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全面渗透到整个学校教育中去,建立起相应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学、生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挫折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和讲座,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卫生常识。与此同时,各高等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书信咨询、心里行为训练、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总是、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2、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一种适合高校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就必须着力培养有本校特点的校园精神,如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等,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社团活动等,通过校报、广播站、闭路电视、橱窗、宣传栏等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加深对网络文化研究和控制,决不让腐败没落的东西污染学生的身心,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文雅的氛围,保证学生在优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地增强认识、升华情操、磨练意志,从而铸就他们健康的经得起考验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