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受益终身。一年级的数学知识点不难,很多是学生在幼儿园乃至生活中都有接触的,比如20以内的加减。从一年级带到三年级,常常会发现学生一年级的时候成绩非常好,但一旦到了三年级,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得很厉害,我想这跟知识点逐渐加深的原因外,很大的程度是跟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关。因此,我觉得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整个小学阶段,乃至整个的人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就浅谈一下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所要具备的几个良好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课堂上的倾听就是专注的听老师讲、听同学说,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取得优秀成绩的有效保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孩子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我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当发现孩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努力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要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也会结合体态语言表扬他们。如,“李明认真倾听的样子好可爱,谁能做到像他一样?”或是对着认真倾听的学生竖起大拇指,这样也比较快捷有效。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喜欢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的欣赏,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
另外,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在制作课件时多采用一些动画,一些吸引小孩的卡通图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在新知识中融入游戏,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用眼专心去观察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受外界影响,在数学考试或练习过程中出现以下的情况:漫不经心,东张西望,粗心大意,边做边玩,结果练习时间长,差错也不少,原本会做的也做错。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用眼去观察每个问题的信息,看到数量变化的关系,较快地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心理学家哈根认为:“儿童有一种注意某些线索而无视另一些线索的强烈倾向,这种倾向常常受外界制约而左右着自己的行动,在幼儿时期尤为突出。”因此,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眼睛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指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并获取题意的信息,再组织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例题时,我会说:请你用眼睛仔细的观察,题意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这时候学生会有目的性的用眼睛认真的提取出一个个的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解决问题,避免解决问题时时漫不经心,毫无目的性的探索。这样又能够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用嘴去表达的习惯。
数学课堂要把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过程之中,巧妙地铺设语言阶梯,让学生学得深,记得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科克罗夫特在《数学算数》报告中说过:“语言在形成和表达数学思想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个问题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让儿童在数学课上说明和讨论所研究的材料,在整个小学阶段,应该不断发展与扩充数学语言。”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小孩在课堂中的语言表达,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学生能够把一个问题简单的说明白就好了。在情景例题时尝试着教小朋友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激趣引入,唤起学生“说”的欲望,激发学生把想清楚了的问题说清楚。例如:一年级上册数学“小猫吃鱼”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根据小猫吃鱼的过程讲一个故事么?”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就会更加通俗的理解1条1条的吃,吃了3次后还剩下几,进而感受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由此可见,用嘴阅读、表达不是语文课的专利,对数学课中也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预习不是让学生茫无目的的去看书,而是我们老师根据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置精心预习提纲,并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预习。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入学不久,识字很少,要求他们独立完成预习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就要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帮助学生,让家长给小孩读题,并让学生把对问题的思考说给家长听,让小孩在知识上和心理上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能在第二天的数学课堂上很好的展现自己,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有针对性的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思考自己预习中的一些疑问。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多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为学生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