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还有什么民俗文化,具体介绍一下

2020-05-08 文化 72阅读
从“关中的节日与社火”、“关中的庙会”、“关中的饮食”、“关中的口承文化”、“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五个方面介绍吧
关中的节日与社火
关中的社火,古朴大方,丰富多彩,门类繁多,气魄博大。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异,平原、山区不同。总体上讲,有高台社火与地社火两大门类。高台社火中有高跷、芯子、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车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地游子、背社火、走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推车车、拉犟驴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异的艺术门类,如“耍歪官”、“贺春官”、“牛老爷”、“耍懒婆娘”、“赛板对”、“古战船”、“青瓷船”、“牛虎斗”等。社火离不开锣鼓,有的地方单敲锣鼓也是一种表演,如合阳的“上锣鼓”、民间庙会上的锣鼓大赛。
关中的庙会
关中的庙会形成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遗留。如山神、土地、牛王、马王、水神、龙王、太岁、树神、虎爷、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发展。如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历史人物的神化。如子牙庙、武侯祠、关帝庙、张爷庙、子胥庙、扶苏庙、城隍庙等。各府县城隍多为历史人物转化,户县就有“三城隍闹户县”的说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汉将纪信。连凤翔府城隍庙里速报司苏爷这样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后的神化。在该地苏爷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城隍。
4.行业祖师的信仰。如字圣仓颉、仙师鲁班、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梨园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灵。陕西是民间早期道教五斗道的发祥地之一。关中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长春真人邱处机养性的龙门洞,张三丰活动的金台观,八仙圣地八仙庵。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就是咸阳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关中活动布教的除邱长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华山派的创立者。楼观台在北魏时道士达万名,形成赫赫一时的楼观派。唐代统治阶级崇道,借李姓大崇老子,更是道观林立。连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也曾被引度为道士,公主中入道教而仙化的也不乏其人。
6.佛教诸神。玄奘取经名扬古印度,也繁荣发展了中国的佛教文化,连佛骨也珍藏在扶风的法门寺,“雁塔晨钟”成为长安八景之一。如诸佛、菩萨、金刚、韦驮、十八罗汉,应有尽有。至今有不少名刹宝寺保存完好,连藏传佛教喇嘛教在古都西安也有最大的寺院。乡野老人以念“阿弥陀佛”为流行的劝善警语,以经书、经歌教化广泛流传民间。
过去庙会规模之大,以至发展到连县跨省,当代不少庙会虽已变为文化娱乐、物资交流大会,但仍以庙会命名。如仓颉谷雨庙会,连约定成俗的日期也无变化。著名的庙会,像尧山庙会、骊山老母庙会、华山庙会、大雁塔庙会、太白山庙会、天台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钓鱼台庙会、周公庙庙会、楼观台庙会、南五台庙会、药王庙会、武侯祠庙会等。其它如老爷庙会、华佗庙会、玉主庙会、城隍庙会、大佛寺庙会等等,简直难以数计。
关中的饮食
一般的饮食包括茶、酒、饭、菜、汤、果。
茶在关中人的日常饮料中,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老百姓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客必有烟酒茶。茶饭、茶饭,关中至今农村以饭食论优劣,往往说:“谁家茶饭好,谁家茶饭不好。”茶与关中人饮食密切于此可见一斑。关中虽然不产茶,人民饮茶成习,这在城乡都是司空见惯的了。除了冲泡饮用之外,西府山区还有一种罐罐茶,属羌人的遗俗。民间传说,茶是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的。这神农一出世,是个水晶肚子,光明透亮,肝脏肺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他是人类农耕的祖先神,又是中药最早的发明者。“神农氏,辨药性,参赞天地造化工。”(黄竹斋《医学源流歌》)一次,他尝了一片嫩尖尖的小绿叶儿。这叶片下肚,只见它在肚皮里从上面洗擦到下面,又从下面洗擦到上面,把肚里各部分都擦得清清爽爽的。就像上下往来巡查一样,神农就呼它为“查”。后人叫白了,叫成了“茶”。神农尝百草,每天都中毒,就用茶来解毒。后来他误吃了断肠草,来不及吃茶肚肠就一节一节断开,就死啦。
酒,是我们祖先最早发明的饮料之一。关中人在日常礼俗中,处处事事离不开酒,酒的品种多,酒的佳话也多,名酒的传说洋溢着沁人心脾的酒香味而传遍天下。白水县是杜康仙师的故乡,在那里流传着杜康美酒醉刘伶的传说。全国名优酒“西凤酒”,素有“醉倒蜂蝶十里香”的美誉。今天流行于市场和农村城镇的酒,有“西凤”、“杜康”、“太白”、“城固特曲”、“西安白酒”、“五味子”、“葡萄酒”、“黑米酒”、“黄桂稠酒”、“黄米酒”等等。其中享有国际声誉的黄桂稠酒,那是远在唐代已久有盛名了。“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和他的酒友“酒中八仙”当年就是常到长安酒肆畅饮黄桂稠酒而吟诗论文的。从古至今,酒在关中人的仪礼、节日、祭祀、婚嫁、社交等方面,都是不可缺的。日常人在论酒时,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黄酒。黄酒既是饮料,又是调味、入药之佳品,所以关中人又称为“料酒”。黄酒中的名酒中就有陕南洋县的谢村酒。
陕西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故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陕菜以关中菜为代表。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酸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它的独特风格。传统名菜有“带把肘子”、“葫芦鸡”、“枸杞炖银耳”、“三皮丝”(猪皮、鸡皮、海蛰皮)、“奶汤锅子鱼”、“口蘑氽双脆”、“煨鱿鱼丝”、“烩三鲜”、“金边白菜”等。汤中有“菠菜豆腐汤”、“酸辣肚丝汤”、“金针银耳汤”、“肉丝汤”、“鸡丝汤”、“鸡蛋汤”等。饭食中首推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馍。近年来菜饭合一,又开发出了“仿唐宴”、“长安八景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羊肉泡馍宴”等。西安是中国的小吃王国。“腊牛羊肉”、“面皮子”、“泡泡油糕”、“金线油塔”、“黄桂柿子饼”、“岐山哨子面”都是老少皆知的名吃。适应西部大开发,关中菜食还在不断创新当中。
说到饮食,离不开干鲜果品。关中地区首推临潼的石榴、火晶柿子,其它像关中红杏、彬县晋枣、三原鸡心黄柿子、富平庄里合儿饼、华县草莓、同州西瓜、周至猕猴桃、大荔花生都是历史上有名气的传统果品。
关中的口承文化
关中由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层深厚,口承文化极其丰富,有极为丰富的歌谣、谚语、故事。下面单以故事为例加以简要阐述。关中地区人民口传故事门类比较齐全,从入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②的故事来看,体现了神话、人物传说、地方传说、风俗传说、幻想性故事、生活故事六大组系,同时,动植物传说、土特产传说、动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寓言、笑话等也有一定的数量。既主体突出,又显得结构匀称,体现了关中民间文化的独特个性。
各类民间故事在陕南、关中、陕北虽都有不同程度流传,但各自都有它不同的优势,相对而言,因为关中平原原始文化层深厚,神话就显得特别丰富,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神话流传的辐射中心。全省境内已发现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遗址有900多处,而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极其显赫地位的“蓝田猿人”、“姜寨遗址”、“半坡文明”都在八百里秦川的心腹地带。伴随着它们而来的神话虽经过阶级社会的历史化、宗教化、世俗化的过程,但保留着原始文化内核的神话仍然有着较多的流传。古代神话中的女娲、炎帝、黄帝、姜原、后稷的故乡均在这里,巨灵擘山、夸父逐日、仓颉造字、禹凿龙门的活动也在这一带。俗话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三皇五帝早已历史化了。而盘古在关中民间却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形态。《开天辟地》的故事,则异于《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中哲学化的抽象记载,仍保留着上古一位开辟神的英雄形象。旧时关中民间闹社火,盘古的扮相就是一位翻穿羊皮骑在老牛身上,一手执球,一手执斧的长寿老人,这对开天辟地是一个多么生动的说明。公鸡叫太阳的神话,在少数民族中是屡见不鲜的,过去人们总认为它属于南方少数民族固有的文化观念。然而在关中老百姓认为这鸡就在西秦宝鸡,至今宝鸡市的秦岭峰顶耸立着一对高大的铁鸡。“人文初祖”黄帝,因为长期的历史化、仙道化,流传在民间属于原始神话的已经不多了,《风后和他的指南车》等在民间仍颇有影响。植物起源神话大多附会在炎帝神农和后稷身上,但像《豆的来历》、《麦子的由来》、《毛桃?寿桃?猕猴桃》、《神农杏》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早已化为传说了。而作为太阳之神、农耕之神、医药之神的炎帝神农,老百姓认为就出生在宝鸡市郊的姜城堡,在天台山一带留下了关于他的大量风物遗址和传说故事。在今姜城堡和天台山有纪念这位“牛首人身”人类祖先的盛大庙会。洪水、人类繁衍神话,在关中影响最大的是女娲造人、伏羲兄妹结婚的故事,有其原始文化的背景。特别是女娲造人,以临潼为中心点,形成系列传说和浓郁的民俗。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穿节”的遗留,查之关中,至今仍有民俗继承,群众说正月二十是“补天补地节”
。这一天,有的地方摊蒸饼,有的地方摊煎饼,吃饭以前,一片盖在渗井(或水道口)上,一片丢到房顶上,叫“补天补地”。特别是农村老太太带着极其虔诚的心理。扩而大之,“蒸饼”和“煎饼”形成了关中人夏季特有的食品之一。在上古神话中,她的流传和影响是众莫能及的,临潼人至今自豪地说:“骊山就是不周山,女娲娘娘是我们这儿人,她就是在这儿补天造人的。”骊山老母和姜原圣母长期以来在民俗传承中,形成了关中东西部两位人民崇信的老祖母和送子娘娘,两地庙会都带有古代高禖的遗迹。此类神话,对于南方和北方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文化史料。《夸父逐日》、《禹凿龙门》、《巨灵擘山》等神话都附会有明显的风物遗迹。巨灵仙掌、足印留在华山,夸父逐日牺牲后杖化桃林即今古潼关地区,禹凿龙门就是韩城市的禹门口,这些口传作品的情节多异于古代典籍的记载,散发着诱人的乡土气息。造字神话,各民族都有,在中国广大汉族地区公认的是字圣仓颉。仓颉传说是陕西白水人,其地有墓有祠。在白水流传有仓颉的系列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仓颉造字”。仓圣成为当地人们信仰中最伟大的神灵,并形成一定规范下的文化气息浓烈的民俗风情。
神话是留在人们印象中关于远古的追忆,因时代过于久远,自然就被大量淹没了。而传说则不同,它由于一头通向文学,一头通向历史,与历史典籍相辅相成,则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新的传说还在不断产生,如果说中华文明古国是一个传说的国度,而关中由于历史文化悠久,其传说故事之丰富程度则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神话中有它的影子,历史中有它的血液,科学中有它的种子,地理风貌中有它的形象,人类社会文化前进的步伐中有它的脚步声。在众多门类的传说中,历史人物传说占据着领先地位。由于人物众多,人民群众便习惯于讲人的故事,而把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融为一体,似乎很难从中分别出独立的历史传说,而往往形成系列性的人物传说故事群。其中帝王将相、贤相清官、兵家将帅、文人雅士、名医仙道中的人物传说在关中最为众多。因为帝都在关中,古代陵墓群在关中,不少人的故乡也在关中。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传说多以关中的西安、咸阳为中心,人民用自己朴素的唯物史观,对《顶妻背母汉文帝》、《唐太宗认错奖敬德》等一代明君都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对功过不一、出身经历各异的众多帝王后妃也都做了多侧面的形象描绘。其中一些优秀的传说为史书的不足填补了空白。《姜子牙的传说》在西岐生根发芽,通过《封神演义》插上翅膀而传遍天下,以他垂钓的蟠溪钓鱼台为中心点,该地有祠庙并形成历史悠久的庙会。刘荫枢是韩城人,清代进士,官居抚院,政绩卓著,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有较大影响,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广西军驻扎韩城期间,长官下令严禁扰民,因为这是“刘公,刘婆”的故乡。《刘抚院卖桥》事过三百余年,当地人总爱提及他为民造福、不为子孙后代遗留特权的佳话。党崇雅的故乡在宝鸡县,宝鸡地区流传的党阁老的传说就比较多。《党阁老卖棒槌》等关心下层人民疾苦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劳动人民以自己的生活和愿望塑造出了类似《寇准罢宴》、《杨角爷的传说》、《藏宫灯》、《阎丹初歇店》等一大批心目中的清官形象。兵家将帅的传说中,关于尉迟敬德、冯玉祥、杨虎城的传说流传相当广泛。名医孙思邈是唐代京兆华原(今耀县)人。他是东汉医圣张仲景之后,中国医学和药物学的集大成者,其影响深远,超越了中国的疆域。孙思邈的高尚医德、精诚求实的学风、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和精湛的医技,使他成为中医界的一面旗帜和为人的楷模,后世民间崇拜他为“药王”。在他的故乡广泛流传着关于他的众多的救死扶伤、救人苦难的动人传说,为历史悠久的二月二耀县药王山庙会增色不少。
关中是道教的圣地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发展高峰时期的中心,加之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道教、佛教影响深远,尤其是道教的影响更加显著,除八仙的传说之外,邱处机号长春真人,为道教龙门派的创始人,因而在陇县龙门洞等地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传说。虢镇一带俗言“天旱十年,旱不了高龙湾。”这一带地处邱真人修道的“磨性山”脚,山泉星罗棋布,庄稼不缺水浇。传说这些水泉是邱祖用道袍撩水所洒。张三丰为明代著名道士,曾长住宝鸡市金台观,所以形成不少神异传说,其形象酷似济公。楼观台是老子讲经处,也是北魏楼观派的道教圣地,华山是道教有代表性的洞天福地,所以拥有较多的道教人物传说。长安由于是玄奘法师取经、译经的起点,民间流传着不少风物特色突出的西游传说,它们近似《西游记》又并非《西游记》,《蛤蟆犊取经》给唐僧塑造了一个特异形象。
古都步步是文化,关中风物传天下,这里山山水水都带情,几乎是无山无水无景不成传说。在地方传说中,其中很多与神话、仙话、人物传说、生活故事、幻想性故事相交叉。最有代表性的故事像《关中为啥叫秦川》。关中山川地貌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地形长期演变的产物。但在民间却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它和巨灵擘山有关,有的说它和制服妖龙有关。本篇传说又把它和秦始皇治理秦国联系起来。这种种不同的说法,既曲折地反映了关中地貌的变化过程,又体现了人类战胜自然传承记忆中的历史积淀,既是口传文学,又有一定科学价值。最使人感到奇异的是《鹿母寺》,以羌族王子与鹿女的爱情故事,记载了古代羌族在关中西部活动的事迹。其它如《劈山救母》、《火烧十三村》等都是幻想色彩十分浓厚的动人传说。《献头》以误铡包勉解释地名由来,却异于小说、戏曲,说包相爷一时未察真情,而杀了廉政为官的侄子,也颇能发人深省。
风俗传说是人民群众以口传情节形式,讲述有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集会和宗教信仰等风土人情的传说。关中风俗传说异常丰富,历史性特点也很突出。《史记》的作者大史学家司马迁的故里在韩城,今有司马祠庙。当地人尊司马迁为“史圣”,有不少传说讲述了他撰写《史记》的艰辛历程和受迫害的遭遇,致使他后代改为冯、同两姓以逃避灭族之祸,当地还为此留下了“跑台戏”的特殊风俗。《韩城跑台戏》即是人民口传的实录。其它如《跑旱船》是对大禹治水的纪念,《贴门神的传说》是对唐代名相魏征的神化,《太公在此上梁大吉》则是封神外传。
关中较少幻想性故事,生活故事却很多,这些故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最富于现实性。它们包括了长工地主故事、爱情婚姻故事、后母故事、孝敬老人的故事、交友故事、生产经验故事等。机智人物故事在关中也有较突出的特点。从先秦诸子开始,汉族的民间寓言、笑话已大量进入历史典籍和笔记小说,但在关中民间笑话依然藏量很大,新笑话也还在不断产生。
关中人民以自己高度的想象,丰富的社会生活,强烈的斗争思想,特殊地域的风格,机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艺术地完成了各类民间故事的铸造。
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
在民俗文化事象中,民间工艺美术是开发潜力最大,易于走向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门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它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中民间工艺美术品类繁多,地域特点突出。从总体上讲有三个中心点。西府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木版年画、泥绘彩塑、针织刺绣、窗花剪纸、社火脸谱等均有着历史的传承和代表性。东府为面花、拴马桩之乡。面花即花馍也。华县的虎文化面花,大荔的庙会面花,合阳的节礼面花、澄城的祭祀面花在省内外都享有较高声誉。至于这拴马桩,它是历史上民居建筑室外的配套装饰,全省各地都有,但以东府最为有名。主要布局在渭河以北的澄城、蒲城、韩城、大荔、合阳、富平诸县。它的实用价值在桩身,艺术价值在桩头。桩头雕刻有动物、人物、植物。最常见的为蹲狮,突出的特点是“稳”。使狮子的威严引而不发,“动”凝结为“净”,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稳”才使拴马桩有稳固之感,挺立在那里,“镇”住家院,“拴”住财富,“稳”也使装饰性大大增强,有民间工匠在艺术世代传承中形成的程式化的特点。这艺术内容丰富的拴马桩,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突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掀起了一阵拴马桩热,地区在收集、省上在收集,甚而争相收集,在渭南地区群众艺术馆、省群众艺术馆的院落里,一度都摆了不少拴马桩。但却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三个中心就是户县农民画,已成为中国农民艺术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此外,当代文化人的泥塑、根雕,历史久远的皮影,蓝田玉雕等也当是关中民间工艺美术品的主要财富。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