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破精准推送的“鬼把戏”?

2022-03-15 科技 63阅读

大数据时代更应注重保护隐私。如果商业平台变着花样将用户隐私信息用于商业交易,甚至诱导诈骗,这种所谓的精准推送,就走向了精准服务的反面

近日,一些用户因网上订餐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消息引人关注。据报道,在北京等城市,有不法卖家专门出售外卖订餐客户的信息,包括姓名、电话、地址等。不仅如此,还有网络运营公司借助软件“主动”搜集用户的订餐信息,甚至一些外卖骑手也做起了客户信息倒卖的“生意”。用户刚订外卖,就接到房屋租赁、门票代售等公司的电话。凡此种种,让人不胜其扰。

进入触屏时代,隐私问题就没离开人们的视线。麦克风、相机、相册、位置传感器、语音识别、多媒体账号。曾有机构做过实验,结果发现,当消费者在网上叫一份外卖或订一张电影票时,最多会泄露53项隐私数据,其中有15项是用户自发提供的,另有38项是应用开发商得到授权后能够自行收集的。在互联网公司这种强大的搜集能力面前,每个人几乎成了“透明人”:电商了解你的消费需求,专车清楚你每天的行踪,移动支付掌握你的财产变动,甚至连外卖商家都清楚你最喜欢吃什么菜。个人的健康状况、通信住址、手机电话、银行交易等各类信息被源源不断地收集、存储在网络空间。

在3月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称,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便利性。此言一出,引起社会很大争议。互联网公司利用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对用户的衣食住行、家庭职业等进行统计分析,能够精准地描绘出一个人的“数据画像”,据此提供精准服务,这无疑能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可是,这种分析能力也是“双刃剑”。如果互联网公司将信息的搜集能力用偏了,擅自将用户信息用于商业交易,甚至用于商业诈骗,这种所谓的便利,就走向了精准服务的反面。

近日,美国社交网站“脸书”深陷用户隐私泄密丑闻,令人深思。据报道,脸书在因泄露用户个人隐私信息遭遇诉讼之后,又被传出从2015年起就暗中收集Android手机用户的通话和短信记录。新西兰一名网民发现脸书从他的手机上收集了其通话和短信收发的完整数据,且为期已达2年之久。无论脸书能否成功应对这次危机,其声誉显然已受到了很大影响。

大数据时代,果真是个人信息“隐无可隐”的时代吗?答案是否定的。大数据时代应更加注重隐私保护。在开放互联网的平台上,用户在享受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一定会把“保护信息”看得与“享受便利”同等重要。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