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大墓的陵园占地约260亩,南北长550米,东西宽310米。一条隔墙将陵园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南北长510米,核心的大墓就在其内,大墓周围,还有13座陪葬坑,东西宽310米,陵园外设兆沟,内筑夯土围墙,四面中部各置一门,并有礼仪性建筑门阙。园内有隔墙将陵园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主要是房屋建筑遗址,南北长410米的北区,则主要是四条斜坡墓道的大墓和10多个陪葬坑坐落其间。
南区,则发现守陵者的房屋建筑和灰坑的遗迹。陵园的夯墙,也就是围墙有一米多宽,高3米,四面中部各置一门,并有礼仪性建筑门阙。根据发掘分析表明,围一圈足有3里多地,即“三里为城”。其外,绕“城”一周,还发掘出3米多深的壕沟,上下落差达6米,两层楼高,可见其“城”之大、其势之宏伟。如此规格的陵墓,表明墓主人的特殊身份。但陵墓的主人是谁,在陵墓发掘初期,一直争论不休,充满悬疑。
陵园内,陪葬坑共13座,分布于亚字形大墓四条墓道周边。陪葬坑最长的63米,最短的8米,宽度和深度一般在3.5米至5米之间。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在编号为K8的陪葬坑里,考古人员清理出安车一辆,挽马六匹,这就是罕见的“天子驾六”的规格。车舆通长1.75米,后舆宽1.55米,车辕长约1.95米。车舆局部残留有油漆彩绘图案。出土有青铜、错金、错银、银、角、骨质等车马饰等数十件。马身长约1.8米、身高约1.7米。经专家初步鉴定,这些马年龄约4岁至5岁,应系殷商时中原马种的后代。马具有错金银铜转珠、鎏金铜泡、银带扣、银和青铜马镳及银饰片、银络饰、青铜马镝等。还有陶豆、骨管、彩绘象牙管等。“天子驾六”是陕西省首次、中国第二次发现。古代礼仪制度有严格乘车级别的规定,只有天子级人物才能使用6匹马拉的车。2002年洛阳市在一座长42米、宽7.2米的陪葬车马坑里,考古人员清理出一处6匹马驾一车的遗迹,首次印证了古文献中有关夏、商、周时期“天子驾六”之说,举世瞩目。更让考古专家们欣喜的是,在试掘另一座陪葬坑时,又发现了6匹马拉的木车,又一处“天子驾六”!按一个陪葬坑长达30米计算,如果五六米放置一副车马的话,这个陪葬坑将出土至少5辆车。会不会是5辆“天子驾六”呢?专家们猜测,正常情况下,享受如此高规格的礼遇,墓主不是皇帝就是相当级别的人;即使墓主是相当皇帝级别的人,如得不到在位皇帝的认可,陵墓也会被毁掉,家族及陵墓的建设者还会被杀。而诸多玉器、金银器和刻字陶器等相继出土,尤其是陶文“私官”二字的出现,进一步坚定了有关墓主人是秦始皇祖母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