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是对世界工业强国尤其是制造业强国的特定称谓,毋庸置疑,中国有很多的出口产品位居世界首位,比如橡胶轮胎、纺织品、日用品、玩具、家具。
在世界经济史上,被明确称为“世界工厂”的3个国家依次是英国、美国和日本。2009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并成功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同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也达到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一时间,中国成为了全球公认的“世界工厂”。
然而,正当在国人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世界工厂”的地位引以为豪时,近几年频频爆发的诸如毒奶粉、毒牙膏、毒水饺、毒玩具、不合格的轮胎和水产品等“质量门”事件使“中国制造”的形象严重受损。同时,全球贸易摩擦中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大受害国的事实更使“中国制造”雪上加霜。此外,以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加工优势正逐渐消失。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首先,尽管我国制造产品遍布全球且210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却十分低下。目前仅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劳动生产率低也直接导致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不佳。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看,中国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仅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仅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从产品增加值率看,中国仅为26%,与美国、日本及德国相比,分别低23、22和11个百分点,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从盈利水平看,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虽然占GDP的比重并不高,但却都是利润率较高的行业,而高速发展的中国制造业近年来的行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呈逐年降低态势。
其次,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商品大多是技术含量低、单价低、附加值低的“三低”产品,而进口的却大多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价格的“三高”产品。中国制造之所以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并在基础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严重受制于人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从国际视角看,制造业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为5%左右,高的甚至可以达到10%-15%,而中国企业中只有华为、中兴等极少数公司可以达到5%的水平。
2005-2010年,作为中国制造业精英的50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88%、2.29%、2.41%、2.13%、1.95%、2.03%,连5%的一半都不到。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不仅影响和制约自主研发水平的提高,导致中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较少,而且也降低了技术引进的成效,难以紧随国外先进技术的转移进行追赶式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
第三,低生产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低成本优势曾经是“中国制造”的主要竞争利器,也是中国赢得“世界工厂”称号的最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发生巨大变化,全球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普遍上涨、融资和环境成本的增加、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特别是新的《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和最低工资制度的全面推行导致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水涨船高,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致使“中国制造”的全球低生产成本优势已经丧失殆尽。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不仅高于墨西哥和印度这两个经济相似度最高的竞争对手,而且高于越南、孟加拉国等7个亚洲国家,亚洲劳动力成最低的孟加拉国,价格仅为上海和苏州的1/5。
第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品牌竞争是企业创造高附加值和获取丰厚利润的竞争利器,但中国80%以上的出口商品属于代工生产或者贴牌生产,缺乏自主品牌,国际性品牌更是凤毛麟角。2009年《商业周刊》全球顶级品牌100强中,中国企业无一上榜。品牌的缺失致使中国企业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环节,靠赚取微薄的加工费艰难度日。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虽然近几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公司不断增加,2010年更是创纪录的有43家内地企业入选,但大多是垄断性的服务业公司,真正的制造业公司却少的可怜,而像海尔、长虹、青岛啤酒这样的中国知名制造业企业至今尚未踏入以规模为入选标准的财富世界500强的门槛,联想也仅仅在2008年入选过一次。
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使中国被外界冠以“世界工厂”的名号,但对比世界经济史上曾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三个国家(英国、美国、日本),虽然从规模上看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制造工业国,但在生产效率、规模效益、技术创新、品牌竞争、企业实力以及全球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等方面距离真正的“世界工厂”还相距甚远。
因此,我们必须以国际金融危机下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变动为契机,顺应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方向和潮流,通过加快制造业的兼并重组与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的淘汰进度、加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品牌竞争战略、推进制造业和信息产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促进制造业的区际转移等途径,积极推进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向世界制造业价值链高端,从世界制造业大国向世界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