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你喜欢独来独往而对人际交往并不感兴趣,怎么办?
人是社会性动物,一般来说,同别人交往是人的一种天性。区别仅是有些人很热衷于人际交往,而另一些人相对不太热衷而已。如果你喜欢独来独往,并且心里并不为此感到不快乐,同时也并不厌倦周围的人,则说明你仅是性格使然,大可以不必在意。但是,如果你喜欢独来独往,可心里并不觉得快乐,而是觉得孤独难受,或者对周围的人充满厌恶、敌视的情绪,则要想办法调整了:
办法一:心理分析法。你之所以会厌恶人际交往很可能同你的成长经历或认知模式有关。你不妨找心理医生或自我分析一下,寻找出根源,并想办法调整一下思维方式。
办法二:伙伴学习法。找几个相对合得来的伙伴,要求自己主动同他们聊天、谈心、搞活动,慢慢地,你会学到成功交往的技巧,也会体会到更多于人交往的乐趣。
办法三:交际行为训练法。给自己做一个交际计划,规定好每天要和多少人搭话,每周要拜访多少人、打多少电话,每学期要认识多少新朋友等等,然后要求自己按计划行事,一开始你也许会觉得别扭,但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和人交往。
2、当你为朋友较少而烦恼,或者很想认识新朋友但不知如何结交时,怎么办?
朋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你去主动结交的。结交新朋友的前提条件是要对别人抱有浓厚的兴趣。之外还必须经过一个从初步接触到逐渐了解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除了需要时间外,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办法一:没事找事法。寻找机会,请求对方帮助做一件小小的事情,并真诚地说谢谢,可以将二人的关系迅速拉近。
办法二:间接接触法。通过一个熟悉对方的朋友介绍来认识和接近对方。
办法三:记名字法。在接触中抓住相互介绍和交谈的机会,适时地表示友好,并记住对方的名字,再见面时大声说出对方的名字。
办法四:自报家门法。主动走到对方面前做一个自我介绍,虽然有时候有些唐突,但也不失为认识新朋友的最直接的方法。
3、如果你与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总感到害羞、紧张、害怕,怎么办?
面对陌生人,一般人都会感到一些紧张不安,这是人的一种保护性本能,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这种反应过了头就成了一种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称为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这种情况极大可能同你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和个性有关,也可能和你的一些错误观念有关。
办法一:认知调整法。不要以为社交恐惧是很严重、很丢脸而又无法改变的事情,而要认识到这是一种并不严重、很正常也很容易矫正的心理现象。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增强矫治信心。
办法二:主动强化适应法。习惯是练出来的,熟能生巧,因此不要因为社交恐惧而回避与人交往,相反要命令自己更加主动、频繁地与人交往,你会发现与人交往多了,慢慢地,就不会感到紧张了。
办法三:现场放松法。每当感到紧张时,就双肩下垂,闭上双眼,然后慢慢地做深呼吸,直到完全放松时为止。
办法四:自嘲法。紧张往往是由于害怕别人的评价引起的,因此,每当和陌生人交往时,就直接告诉对方“我有社交焦虑症,和你在一起我会紧张的”,对方不仅会原谅你还会觉得你随和幽默,而你也会得到很好的放松。
4、如果你在同异性交往时总感到紧张,怎么办?
两性相吸是自然现象,一般人都很重视异性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在同异性交往时往往会感到紧张,这是一种正常心理。但是,如果这种心理反应过度,影响了同异性的正常交往,就需要主动调整了。造成异性交往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对异性的神秘感太强烈以及缺乏同异性交往的经验,所以矫正这种心理偏差的主要途径,一是想办法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二是多和异性交往,增加相关经验。
办法一:交谊舞法。经常跳跳交谊舞。通过与异性的近距离的身体接触是消除对异性神秘感心理的相当有效的途径。
办法二:系统脱敏法。多进行交往练习,先习惯和自己较熟悉的异性(如兄弟姐妹、亲戚、老乡等)交往,再慢慢习惯同较陌生的异性交往。
5、如果你对某些同学的生活习惯、性格、观念等无法接受,怎么办?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因而你对有的人不接受、不认同也是很正常的。但关键是,第一,你的这种看法和态度应该是客观、理智的,千万不能是建立在狭隘和偏见之上;第二,同学之间相处始终要以团结友爱为第一原则,你不能因此而破坏了大家相处的和谐气氛。更何况,不认同并不妨碍和谐相处。
办法一:换位思考法。暂时放弃自己的立场,想办法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对方,你也许就会发现,对方的特点和表现也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你对他是误解或是有一定的偏见。
办法二:一只眼法。抱着求同存异的宽容态度,对无关原则的事情,睁一眼闭一眼,不要计较太多。
办法三:交往契约法。你把你的看法坦诚地和对方交流,通过协商调整各自的行为方式,订立一个大家都接受的交往规则,然后大家按规则相处。
6、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太合群,怎么办?
合群,即和周围大多数人较大程度地保持一致,较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合群可以改善你的人际关系状况,增强你的归属感。一般来说,你要尽量使自己合群。但是,你也要看到,过度的合群有可能会消磨你的个性。因此,你同时要处理好合群与保持人格和思想独立之间的关系。
办法一:入乡随俗法。除了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其他问题如起居习惯、兴趣爱好、课余活动等方面,尽量和其他人保持一致,也尽量花多点时间和他们呆在一起。
办法二:难得糊涂法。对一些不是原则性的冲突,尽量迁就他人,不要斤斤计较。
办法三:积极同化法。合群不仅是你“合”他人,也包括他人“合”你,因此,也要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让别人理解、接纳你,甚至接受被你的同化。
办法四:我行我素法。你有不合群的感觉,也有可能是由于你对别人的依赖心理太重,不太适应独立造成的,或者是周围的人确实并不值得你去“合”,如果是这种情况,再加上你并不为自己不合群而感到苦恼,你完全可以坚持独立,我行我素好了。
7、当你与同学发生争执、冲突时,怎么办?
人际交往中发生一些争执是在所难免的。争执可以使一些矛盾表面化,一定程度上反而有利于化解矛盾,增进合作,但争执也往往会增大矛盾、破坏合作。处理争执的原则应该是:第一,要尽量避免争执发生。记住通过争论和斥责来使对方改变是很难的,人与人的沟通更多的是依靠交流;第二,一旦发生争执,要避免过分情绪化,特别是防止引发人身攻击。
办法一:辩论法。争执发生时,要把争执看成是辩论赛,要求自己只能摆事实讲道理,而千万不能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
办法二:撤退法。一旦发现争执变得激烈、情绪化的苗头严重时,要说“我不想和你争了”,命令自己赶快走开,使头脑冷静下来,避免使冲突升级。
办法三:主动弥合法。争执结束后,要尽快重归于好,避免“冷战”。尤其是占了优势的一方,不要“得理不饶人”,而是更要主动和对方道歉。
如果你经常与他人发生争执或冲突,则很可能是你的认知模式、性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则应引起注意并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8、如果你总觉得周围人都在敌视你,怎么办?
一般人都有一个相对友好值得信任的人际关系圈,因而普遍性的敌意不大可能产生。从而也就是说,你感觉到周围人都在敌视你,极大可能并不是客观原因引起的,而是由于你自己的主观原因,具体点说是因为你自己疑心太重,防范心理太强,因而经常错误归因引起的。这是一种投射效应,即是你先对别人持有一种不友好的态度,于是你自觉不自觉地把别人的所有举动都向不友好的方向去解释,从而感觉到是别人对你不友好。所以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不在于改变别人或环境,而恰恰在于改变你自己。
办法一:心理分析法。找心理医生或自己进行一下心理分析,看自己是不是存在习惯于将人向不好的方面想,或心里有不安全感,或者比较自卑等心理特点,然后有意识地矫正或改善。
方法二:投降法。即对自己暗示说“我投降了,你们想怎么伤害我就怎么伤害我吧”,从而放松对别人的防范心理,你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会受到什么实质性的伤害,进而就会慢慢觉得周围的人其实对你并无敌意。
9、当你为别人不喜欢你而烦恼时,怎么办?
谁都希望周围所有的人都喜欢自己。但是,现实是你不可能完美(任何人都一样),而且每个人的评价尺度也都不一样,因此,想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是不可能的。你被一些人讨厌正如你被另一些人喜爱一样,都是正常的。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前提下,当别人不喜欢你时,你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办法一:道德反思法。主要是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了道德礼仪规范,如果发觉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此而引起,则要注意改正,只要改正就能赢得别人的喜爱。
办法二:征求意见法。主动和不喜欢自己的人沟通,消除误解。
办法三:“由他去”法。如果发现别人不喜欢你并非由于你的原因,而且对方对于你来说也并非特别重要,那你就任由他去吧。
10、如果你与人交往时总觉得自己不善言谈,怎么办?
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是交谈,善于与人交谈才能加深相互了解,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发展友谊。不善言谈有技术原因也有心理原因。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办法一:信口开河法。很多人不善言谈其实是心里自卑、焦虑,或顾忌太多,怕说错话,因而总过不了“开口关”。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增强自信心、克服社交焦虑(参考第31、32条及“自我意识发展”一章有关内容)。一个更简便的办法是,命令自己在社交场合一定要开口说话,即使信口开河都无所谓,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别扭,但很快你就能体会到这样做的好处。
方法二:倾听法。有些人不善言谈是因为不善倾听,不能正确理解对方的话,所以经常答非所问,言不及意。你如果是这种情况,就不应该多说了,而是要少说多听,用心琢磨对方说话的真实含义。你会发现在社交中一个不会说但会听的人比一个会说但不会听的人更加受欢迎。
方法三:笑容替代法。对对方报以微笑,并用点头及简短的回应表示对对方的理解,可以大大弥补你不善言谈的不足。
当然言谈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对于大学生素质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你完全可以通过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来掌握“谈话艺术”。
11、如果你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请求,怎么办?
拒绝是你的权利。别人向你提出要求或请求,你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答应,也完全可以拒绝,这都是正常的。你不善拒绝,一般是由于你担心拒绝会伤害对方或“得罪人”而引起,也可能是因为你在心理或性格方面独立性不够,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强而引起。
办法一:立场澄清表法。仔细想一想,把你认为必须拒绝别人的情况一条条地列在一张纸上。这主要是帮助你澄清自己的立场,对哪些情况该答应哪些情况该拒绝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一旦别人向你提出要求,你心中无数而冒然答应。你也可以把这张表对外公开(比如帖出来),以便让别人心中也有数,从而知难而退。
办法二:语言练习法。学会“对不起+我很愿意+但是”的表达拒绝的说话方式(如“对不起,我很愿意接受你的邀请,但是我今天真的没空”),经常练习一下,以至熟练,一旦用到时能脱口而出。顺便提一句,为拒绝别人而找一些借口,在礼仪上是允许的,并不被认为是说慌。
12、当你想求人帮助却不好意思开口时,怎么办?
谁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正常现象。你总是觉得不好意思,因而不敢开口,通常是由于你对求人帮忙这一问题有不当的认识,比如你可能会认为求人会伤自尊、会给对方带来麻烦等,或者担心一旦被拒绝自己会“没面子”等等,这些想法都是不正确的。
办法一:“成全他人”观念法。帮助人是证明自己价值的好机会。因此,你要想到你求人帮忙说不定正是帮助别人满足他的成就感和自尊心。
办法二:预演法。在向对方正式提出要求之前,先把准备说的话想好,并在私下里大声说出来,演练几遍。
办法二:系统脱敏法。你先尝试着就一些小事情向自己比较亲密的人开口,然后逐渐锻炼就一些比较大的事情向不很亲密的人开口,慢慢地,你的不敢求人的习惯就改掉了。
13、如果你发现自己中学时容易与人相处,来到大学后反而难与人相处,怎么办?
一方面,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心理独立性强多了,与同伴的交流动机有所减弱;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感情还比较脆弱,特别是在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环境的时候,自我防卫意识较强,容易产生闭锁心理。因此,很多人(特别是新生)会产生你这种看法。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办法一:解除心锁法。要充分了解大学的环境特点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到大学生们是需要友谊并能够建立友谊的,从而放弃自己的防卫意识和闭锁心理,主动向周围的同学敞开心扉。
办法二:“喜新厌旧”法。还有一部分同学是由于过分留恋中学时的朋友,把过多的注意力和感情放在从前的朋友身上,而忽略了大学新友谊的发展。如果你属这种情况,就要学会“喜新厌旧”,给大学友谊多放点精力和感情了。
办法三:交际技能训练法。由于思想的发展变化和交往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的人际交往的确比中学复杂了,因此,也要做好思想准备,有目的地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对你会有很大帮助。
希望这些心理学的方法能帮助朋友们,如果认为自己还是无法接受,建议去心理诊所,其实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一样,大家都有,只是重视程度不够而已。不用多去考虑,害怕人家认为你心理变态,脑子有问题。其实在外国,去心理咨询是很正常的。为了自己能开心,我希望一些认为在这方面有严重问题的朋友去接受咨询。
许多朋友认为自己如果自己不善和人相处。
其实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是适应社会的基本功,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刚刚离开家庭,还没有完全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不太善于人际交往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发觉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长期没有进步,或者和同龄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就要引起注意了。
方法一:心理分析法。对自己与人交往的经历和情景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你很可能会发现早年在人际交往方面受到过挫折,而其阴影影响至今,或者在你深层次的意识中存在对他人的敌视心理、逃避心理等,或者是对人性和社会持有不正确的观念等等。发现问题后,就要想办法调整认知结构,解决这些问题。
方法二:实践锻炼法。归根结底,人际交往是一种实践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要勇于、勤于进行人际交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能力。
还有就是不相信周围的人 对周围的人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性,是人类自然遗传的一种本能,也是适应社会的一项必备的心理能力。但是这种心理能力一旦使用过头,对周围的所有人,甚至是十分亲密的人如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等都不愿信任,敏感多疑,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动不动就猜疑别人,这就成了一种人格障碍。不仅破坏你的心情,使你成天感到压力、敌意和沮丧,也会彻底破坏你的人际关系。
办法一:善意推测法。对别人的言语和举动进行判断时,要求自己尽量去想“他有什么善意”,而不要去想“他有什么恶意”,甚至要求自己把所有可能的“善意”尽量全部列出来。慢慢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态在发生可喜的改变。
办法二:英雄意像法。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舍生忘死的英雄或替人受难的基督,暗示自己“不管你们如何对我,反正我会永远爱你们”,用这种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你心中多余的警惕性就会慢慢减除,并会重新赢得尊重和友谊。
当自己觉的孤独的时候,不用太在意。人是有社会性的动物,有爱和归属的需要。一个人既需要爱别人,也需要得到别人的情感接纳,否则就会产生孤独感。孤独感带给人的痛苦是异常巨大的。大学生内心容易产生孤独感,最主要是由于感情脆弱、自我保护意识强,从而内心闭锁,与他人在情感上产生疏离造成的。因此,摆脱孤独感的根本途径是解除闭锁,开放内心世界,和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办法一:主动解锁法。放松防范意识,放下不必要的“自尊心”和架子。真诚地对他人(特别是一起生活、学习的同学)抱有兴趣和爱意,主动关心他人,向他人袒露内心世界,交流思想和情感。你会发现,爱的确可以换来爱。
办法二:避免独处法。尽量不要让自己一个人呆着,一旦发觉自己成了一个人,就要马上找个人做伴。当然,能经常组织和参加一些集体(特别是小型集体,如宿舍、小组等)活动就更好
最关键的是当和朋友分开后,有受挫感的时候,挫折感是指人们因愿望没有实现、目标没有达到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以及沮丧、抑郁、苦闷、悲伤等情绪反应。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因此挫折感几乎是人人都要体验的。关键是如何尽快从挫折感的阴影中走出来。
办法一:“成功之母”观念法。牢记“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古训,不要被情绪过多地影响自己,而是要冷静、理智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求战胜困难、达到目标的新途径。
办法二:宣泄法。通过哭喊、运动、找人倾诉等合理途径把心中的郁闷和苦恼宣泄出来,对恢复心理平衡也有很大的益处。
办法三:“与往事干杯”法。暂时回避一下引起挫折的事情,放一放,冷一冷,有助于恢复心情。必要的话,干脆放弃这些事情,从事一个新的活动,使自己没有余暇和心思来回顾既往,把往事逐渐淡忘,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此外,有些朋友对自己朋友过分依赖导致友情破碎,但又想改变自己这心理,这里有几点好去试下
依赖心理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表现,其主要特征是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发展不成熟,过分地依赖他人,经常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遇事往往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总是依赖他人为自己作出决策或指出方向。据心理学专家研究,产生依赖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不当引起的心理依赖。如有的青年人,从小受到父母的过度溺爱和娇纵惯养,自己生活的一切均由父母包揽,生活中从没有为自己的事情考虑过,全部听从父母的摆布,使得自己不懂生活的艰难,养成了做事靠父母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自卑衍生出来的心理依赖。有的青年人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如知识贫乏、能力不强、笨嘴拙舌,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愿地受他人的支配。
依赖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影响个人独立人格的完善,制约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克服自己的依赖心理,也并非朝夕之事,而要多角度、长时间地去攻克它。
一要愉快地接纳自己。
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己采取接纳的态度。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弱点。有的人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缺陷,就当成包袱背起来,老是压在心头,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于是,自己的精神优势被自身的弱点与缺陷所压垮;自身的潜在能力与智慧被自身的弱点与拒绝所泯灭,从而为自己设置了障碍。事实上,许多事情别人能做到,自己也一定能做到,关键在于应该充分、准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先在心理上接纳自己。
二要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身潜能的肯定,是追求事业成功过程中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信心。只要坚信“我能行”,一股新思想的动力就像流泉一样充实着头脑并改造自己的人生。
三要培养独立的人格。
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但是接受他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大事可征求他人的意见,但必须把握一点,他人的意见仅供参考。一旦从对他人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自己就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感到了自信的力量,享受了自主、自立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那么,依赖心理也就无立锥之地。
不知以上的素材是否能用到.^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