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儒家和道家文化,基本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了。中国文化是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是成为圣人,而道家文化的理想人格是成为神人。这就是两个派别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的理想人格。成为圣贤是儒家哲学的最高理想。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是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等历代圣王。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的任务是启发人们成为圣贤。而在儒家思想中,圣贤的标准是道德完美、济世救民的人。儒家一方面强调要积极修炼主体人格,挺立道德,另一方面要求奉献社会,这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是修炼个体的道德价值,外王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是儒家思想的设计者,而亚圣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发扬者和完成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并进一步深化为仁政的思想,将孔子的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理想人格上,孔子推崇的是君子人格,而孟子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如何培养大丈夫人格?孟子认为,要善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儒家理想人格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必须具备博爱思想。孔子是个温情脉脉的君子,他给儒学带来的也是一种爱人的温情的学说。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爱人的途径不外乎忠恕之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守望互助,成人成己;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要换位思考包容他人。而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建立在他的人性善的学说的基础之上。孟子认为人具有恻隐之心等四种心,统治者要是把这四种善心推广到国家的治理上,就是行仁政,而仁者无敌。二是必须具备经世胸怀。儒家既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心性之学,又强调躬行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儒家强调“明道、稽政、志在天下”的经世之学,人要为社会、国家服务做贡献。这种理想人格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与民同乐;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写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强调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中国哲学中最美好的爱国情怀。三是要奉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它要求人们说话做事,立于中道,不偏不倚,过犹不及。这是一种平和、中正的现实主义态度。四是要有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注重气节和具有献身精神,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特点。
道家的理想人格。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那种无欲无求、顺应自然天性,鄙视一切功名利禄,全身养性的人。这主要体现在庄子的思想中。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三种人。他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圣人无名,圣人不追求功名和权势。在道家看来,儒家的仁义礼智不过是束缚人性的枷锁。神人无功,不追求人生的功利价值。至人无己,忘记自身的身体和精神。齐万物、同生死。只有做到无功、无名、无己,才能摆脱一切人间的束缚,达到无所待的境界。这种境界叫逍遥。这是一种企图超越世俗世界的理想人格,与儒家和墨家的入世思想相反,道家追求的是游戏世界,游戏人生。道家人格的特点就是鄙视名利,追求个人精神的彻底解放。《庄子·秋水》中讲到,楚王要封庄子为宰相,庄子说:“我宁愿做一只无拘无束的龟,拖着尾巴自在地游荡在路上。”庄子还说,做官就像是一头要去做祭祀的牛,人们把牛打扮的很好看,其实,最终是要拉出去宰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