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狸又称花面狸,属灵猫科果子狸属(Paguma)。该属只有一个物种,与本科其他物种同属于食肉动物中的原始类群。果子狸分布于灵猫科动物分布区的北部,国外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家,在我国广泛分布,北起北京西郊、山西大同、陕西秦岭山地、川西一直到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南到台湾、海南岛和云南南缘;现有17个亚种,我国有9个,其中指名亚种Pagumalarvatalarvata分布于东南部各省。
果子狸为林缘兽类,主要栖息在森林、灌木丛、岩洞、树洞或土穴中。在黄昏、夜间和日出前活动,善于攀缘,以野果和谷物为主食,也吃树枝叶,昆虫、蛙、鸟及鸟卵和老鼠,还到果园中吃农民栽种的水果,偶尔吃自己的粪便。
果子狸
果子狸又称花面狸、白鼻猫、白额灵猫,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灵猫科、果子狸属。体背和四肢灰棕色,头部灰黑且有白斑。尾毛分两色,尾基部棕黑、尾末端黑色。体长45~65厘米,尾长30~42厘米,体重为4.5~5千克。
果子狸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分布。野生果子狸的栖息地一般以低、中海拔为多,以阔叶林为主,栖息于森林、灌木丛、岩洞、树洞或土穴中,偶尔可在开垦地发现其踪迹。果子狸善于攀树,常在树上觅食,以野果和谷物为主食,也吃树枝叶、鸟及鸟卵、蛙、鼠、昆虫之类的食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果子狸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食用。
目前民间繁殖饲养果子狸的数量颇多,但野外族群的现状不明。果子狸属夜行性动物,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不过人工饲养的果子狸这种习性并不明显。
果子狸的正式名称应该叫做“白鼻心”,常见的俗名为:花面狸、香狸、白额灵猫。果子狸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我国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分布。果子狸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灵猫科、果子狸属。目前民间繁殖饲养的数量颇多,但野外族群的现状不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果子狸属于保护动物。
从体态特征来讲,果子狸的身体略胖,颈部粗短,和身体不易区分。体毛短而粗,呈黄灰褐色,头颈部毛色较黑,由额头至鼻端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带。双眼上下延伸至耳下的部分亦各有一块白斑。后颈、肩及四肢末端则为黑色。头躯干长48-50公分。尾长略小于体长,约37-41公分,末端为黑色。四肢粗短有力,各具五趾,脚爪锐利。
果子狸属夜行性动物,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不过人工饲养的果子狸这种习性并不明显。
野生果子狸的栖息地,分布于低至高海拔之山区,但以低、中海拔为多,栖息地以阔叶林为主,偶可在开垦地发现其踪迹。
2003年5月11日,深港科研人员从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到SARS样病毒。科研人员又通过电镜对病毒形态进行分析,确定是冠状病毒。科研结果证实,威胁人类健康的SARS病毒来自野生动物。2004年1月,香港及广东专家检测结果显示,广东市场上的果子狸SARS冠状病毒基因结构与2003年12月的疑似病例(后为确诊病例)基因片断相似,进一步提示人类的SARS冠状病毒可能来源于果子狸。
作为医学专家的深圳市卫生局局长周俊安指出,人类从动物身上感染致命病毒的事例屡见不鲜。动物源引起的人类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原虫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等,如狂犬病、猫抓热、鼠疫、疯牛病、禽流感等就是人畜共患的疾病。他说,一些病毒对动物影响不大,但对人类却有很高的致病性,甚至出现很高的病死率。这是因为野生动物在长期与恶劣环境的抗争中自身已经产生了对病毒的免疫抵抗力。但是人类生活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对抗病毒的能力自然比动物要差一些。因此,爱护动物,就是爱护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