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论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2020-04-26 文化 268阅读
性善论和性恶论是中国传统人性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从孔子的人性观出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引起了对人性本质的争论。他们同为儒家学派的大师,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孰对孰错,众说纷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实二者的观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对现代教育也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1二者人性论的不同点
1.1概念内涵不同
性善论和性恶论从概念上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观点。孟子是性善论的主要倡导者。《三字经》开篇说“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孟子的观点。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就是说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正常。因为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所以孟子提出了人性固定的存在着“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一出生就有的,所以又叫“四端”。端是端倪、萌芽的意思。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的性善论是指人性天生来有向善的可能。
荀子是性恶论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性本是恶的,人之所以有善行,都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荀子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好利而恶害,此人之情性也。”
这种种欲望,都是人的自然本性。荀子认为人只要有这些欲望就会想办法满足它们,这时就会产生许多的恶行。所以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至少有向恶的可能,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发展成真正的恶行。
1.2完成人生任务的途径不同
孟子认为人有“四心”,所以人心就有仁、义、礼、智“四端”,“人生的任务就是通过学习和修养,把这‘四心’或‘四端’开发出来,发扬起来,使之成为‘四德’,即‘仁、义、礼、智’”,而具备这四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圣人,也就是说在人先天的禀赋中含有向善的胚芽和种子。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然会表现出善行,而是要通过后天各种环境的影响才能保持和发扬这种善性。在孟子的性善论中,就是要引导人性的“四端”向“四德”发展,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圣人。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从教育者的角度讲就是要积极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天性中的善行得到最大的发挥。表现在政治主张中,孟子提倡的是实行仁政。
荀子的观点则不同。他认为因为人有与生俱来的好利、疾恶、声色之好等自然属性或生理欲望,包含着产生争夺、淫乱等不好的社会后果的可能性,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处
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这就是说,如果任由人的这些自然属性和生理欲望发展而无所规范节制的话,将
会带来争夺和纷争,引起恶的结果。人心会向恶,“其善伪之”,所以要“化性起伪”。也就是说,人的这种恶的自然本性要通过后天的修行、努力等去改善的。要扼杀掉这种人心向恶的可能,要控制各种欲望,从而最终使人心向善。而对于人来说,各种本能的欲望是不容易控制的,所以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里,荀子就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和礼法的约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善。为此,荀子在政治上提倡法治。
2二者人性论的相同点
2.1人性论出发点的单一性相同
孟子倡导性善论,荀子倡导性恶论,二者的概念内涵以及达到目的的途径不同,但是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两种人性论都具有单一性。孟子认为人性的出发点是单纯的善,人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至于恶的出现,则是人性在后天的引导上出了问题,没有将“四端”开发出来,没有达到“四德”的境界。荀子则认为人性是单纯的恶,人天生的有各种欲望,而这欲望就是恶的根源。人所出现的善行,不过是人受教育、礼法制约的结果罢了。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和荀子的“人之性恶”都论证了这种单一性。人性的起点到底是善还是恶一直争论不休,在孟子和荀子之后还有人认为性善也性恶,从这一点来看,孟子和荀子是有一定的相同.
1教育观察之处的。
2.2对后天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相同
虽然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观点截然相反,但是他们却都认为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孟子认为人有仁、义、礼、智“四心”,这“四心”是人性的根本标志,有这
“四心”的是人,没有的非人。而这“四心”的开发要靠后天的环境作用。按照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在一种良好的环境中长大,这种良好的环境就能唤起他人性中的善念,并且使这种天生的善念发扬光大,从而人就能成为真正的圣人。相反,如果一个人在一种不良的环境中长大,那么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人性中的善的因素就不能被很好地展现出来,人性就有变恶的可能。荀子认为人有各种欲望,这些欲望是人性恶的根源,所以要特别重视后天的教育作用,要通过教育和各种礼法的约束,使这种人性的恶得到控制,正所谓“化性起伪”就是这个意思。而如果没有好好地控制住恶的天性,任其自由发展,那么人本性中的恶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人就会变得凶恶不堪。环境在人性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要想达到最终的善,必须要后天环境的改善,孟子和荀子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2.3人性观的归宿相同
两种人性观的提出的目的是一致的。不管是主张性善还是性恶,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了使封建统治阶级更好地统治天下。他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的。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人性的善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性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通过“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所以荀子提倡通过法治来达到政治的清明,其本质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抛开政治来说,两种人性观的落脚点也是一样的。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子言性善,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荀子言性恶,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
荀子的观点是性恶,虽然说这和孟子的人性观的概念和内涵不同,但是“他所言的恶正是他的大善所在,他的人之恶的警句时刻提醒着后人,人不应被欲望所制,人应沿着善的道路继续前行。”孟子的最终目的是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荀子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其最终的归宿都是一个善字。
孟子的性善论重视对人内在自觉性的发掘,是想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等唤起人的善念,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荀子的性恶论则是重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主张从反面去鞭策人进取,惩恶扬善。二者的观点一善一恶,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善。
3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性善论和性恶论虽然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但是二者却不矛盾,其目标和归宿都是一致的,本质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3.1正确地认识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孟子的性善论给出了我们教育的可能性。人性都是向善的,所以说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知识品格修养。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人性也是有劣根性的。有的人天生就爱做好事,帮助别人,但有的人也天生就爱横行霸道,恃强凌弱。但是总体而言,每一个人都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孟子性善论在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强调道德修养的平等性、主动性和社会性。他为了促进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和谐作了深刻而又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化方法,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及深远的影响”。
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教育学生为仁由己,唤起学生心中的善念,积极地向好的方向引导他们,从而争取把学生培养成能为社会所用的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虽然说人性有这种向善的可能性,但没有适当的教育,任其自由发展,人还是会有学坏的倾向。所以通过荀子的性
恶论我们得出了教育有必要的结论。通过教育的力量,以及各种礼法的约束作用,可以使人自觉地去遵守社会的公共秩序,自觉地维护公共准则。如果没有教育的话,人就会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所以说,教育的存在,在当今社会上具有绝对的必要性。现代的教育,既要看到教育的可能性,同时也要看到其必要性。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使人向善,也才能尽可能的使更多的人向善。
3.2重视环境的影响
影响教育的因素有许多,环境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每一种环境都不容忽视。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家庭角度说,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一言一行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是非曲直对错,不但要告诉给孩子,还要身体力行,自身起到榜样作用。从学校角度说,老师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还要从点滴中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社会是个大染缸,人在社会中太容易迷失自己。社会对孩子的教育也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来自社会上的不光是好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因素,这时候就需要社会多多地宣传一些正面的信息,多传递正能量给学生们,让他们看到阳光,看到温暖,自己也效仿之。
从荀子的性恶论来说,三方面在对学生正面引导的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侧面鞭策。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孩子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时适当地给予孩子一定严厉的惩罚;在学校里,要用各种合乎常理的守则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在社会上要有明确的法律来制约人们的做法,等等。
性善论和性恶论让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可能性,也让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必要性。在现代教育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也要重视对学生的制约和约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质量最高,效果最好。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