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周易

2020-05-03 文化 120阅读

《周易》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关于它的作者和写作年代,众说纷纭。旧说伏羲作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对此西汉前无异议。东汉马融及唐孔颖达则指出,爻辞说的多是文王以后事,认为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对前说作了修正。但今人据《周易》所反映的史实、所表现的思想以及语言特点、与他书的关系等分析,多认为是西周末年卜筮之官根据旧筮辞编撰而成。作为占筮之书,《周易》在形式结构上比较特殊。全书分《经》、《传》两部分。《经》以八卦两两相覆,得六十四卦。卦有六爻,爻分阴(--)、阳(—)。《经》文以“九”表示阳爻,以“六”表示阴爻。六爻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数,如《恒》卦的“□”,其六爻依次是“初六、九二、九三、九四、六五、上六”。每卦包括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如《泰》卦:“□(卦画)。泰(标题)。小往大来,吉、亨(卦辞)。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九二……(爻辞)。”卦辞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爻辞是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每卦六爻,各爻一般依据内容的时间先后或逻辑层次安排。卦爻辞中又分筮辞与非筮辞两类。筮辞是占筮的内容和占筮结果的记录;非筮辞是作者的理论说明。非筮辞在全书中分量较少,但在表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方面则很重要。太极图选自《周易》图卷
周人占筮的范围很广,包括祭祀、战争、生产、商旅、婚姻、水旱等。所以《周易》收集的旧筮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中可以看到渔猎、畜牧、农、商等各部门生产的不断发展;还有“君子豹变,小人革面”(《革·上六》)的社会矛盾,尤其是贵族内部的斗争;频繁的战争;原始社会的婚姻遗俗;雷电、卫生之类科学知识,等等。其中还渗透了作者比较辩证的哲学思想,以及实行德治、反对钳制压迫的政治主张。
《周易》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编撰人将零散、简略的旧筮辞,经过选择、编排和加工,组织成有中心、有层次的卦爻辞,除了几个对立组卦要两卦合看和一些散杂之卦的事类不一外,大多数都一卦说一类事。如《睽》卦记叙了旅人途中的所见所遇,很象一篇惊险的旅人日记。《贲》卦写对偶婚,按次序叙述了男方氏族成员迁往女家的行前准备、途中情况和到女家后送上礼物等过程,条理十分清楚。在《井》卦中作者还运用了追叙手法,从旧邑主被迫迁走叙起,写邑主统治下这个邑所遭到的破坏和邑人生活的困苦,再写新邑主来后着手改善生活条件,直到最后邑中饮食完全改观,与过去形成鲜明对照。虽然由于受到占筮书形式的局限,插进了不少不甚连贯的贞兆辞,显得不十分紧凑,但这样的记叙,比之甲骨文那些简略的、甚至是片言只字的记事大大前进了一步,反映了中国文学从占卜语录向记叙文章的演进。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