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的成书背景

2022-03-14 文化 77阅读

《说文解字》是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许慎的杰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这部书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集中了汉代训诂学的成就,还蕴涵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方言、俗语方面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后世学者所注重,奉为文字训诂之学的巨著。
《说文解字》成为研究的专门之学,是在唐宋之后。到了清代,随着汉学的复兴,《说文解字》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自觉而臻于极盛。由于顾炎武、戴震等人的提倡,学者们认识到研究文字训诂之学对于治学的关系:“以识字为读经之始,以穷经为识义理之途”,因而他们争相研究《说文解字》,并产生了多种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名家大作。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了,而段书更在朱书之上。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又字乔林、淳甫,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生于江苏金坛县。段氏原世居河南,宋高宗南渡时,段氏先祖移居金坛,数世行医为业。到段玉裁时,家道衰落,祖父段文、父亲段世续虽都是饱学之士,却都屡试不第。段世续只得设馆教书,以维持全家生计。
段玉裁6岁即从祖父发蒙,11岁从父就读于毗陵连江桥馆舍,受到严格训练。13岁时,乾隆帝敕各省学政按试,段玉裁从容应对,江苏学政尹元孚极为惊异,对段世续说:“此儿端重,必教之成大器,勿自菲薄也。”这位学政的话有双重含义,其中一层含义乃包含了段玉裁尔后在学问上的成就;质之以后的事实,恰恰只应验了这层含义。由于学政尹元孚的鼓励,段世续更寄厚望于段玉裁,朝夕课之,不敢稍怠。玉裁也益加勤奋,于先秦两汉间书,尤其精心研读,此为其日后注《说文解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段世续当时极其贫困,田无一垅,仅靠设馆授读,维持清苦的生活。段玉裁能以“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潜心于学问,以学习中求得的乐趣排除生活上的艰难困苦。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段玉裁26岁中了恩科举人,不免踌躇满志,决意在举业上一展鸿图,不久便赴京师参加应试。在钱大昕的寓所,读到了顾炎武的《音学五书》。该书考据博衍,立论精当,使他惊叹不已。这是段玉裁转而致力于治学的原因之一。他读顾书而进一步认识到古音的重要,便下了决心要研究音韵之学。因为不通晓古音就不能真正读懂先秦两汉的有韵之文,也无法解释无韵之文的假借等现象。翌年春闱大试,不料段玉裁名落孙山。这固然使段玉裁一家异常失望,但同时却又坚定了他治学的志向,决计以治学的成绩来实现他人生的价值。为维持生计,他以举人资格担任景山万善殿官学的教习。
三年后,戴震进京应试落第,段玉裁与之相遇于京师,两人志趣相似而境遇又复相同,玉裁大有相见恨晚之慨。戴震虽年年落第,又为豪族所逼,避入京师,客居于歙县会馆,但京中名流如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等都登门拜访之,“叩其学、听其言、观其书,莫不击节叹赏,于是声隆京师”,段玉裁之遇见戴震,其钦敬折服之心当可想见。戴震的学术建树,其睿思卓识,对于段玉裁的一生发生了重大影响。段玉裁遂有心拜戴震为师,希望能列于其门墙之下,但戴震出于谦虚,婉言拒绝了段玉裁的要求。
段玉裁在万善殿教习期满,返回故乡,乃与弟段玉成悉心研究上古音韵学,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上古音韵学的奠基人是顾炎武。他离析唐韵,把上古韵分成10部,后来江永细分为13部。段玉裁仔细研究,认为还不完善,于是“证其违而补其未逮”,在顾、江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分为17部。他的这项研究成果体现在他的《诗经韵谱》和《群经韵谱》这两书之中。段玉裁的成就,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好评,钱大昕称之为“凿破混(浑)沌”之论,并为其书作序,说“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宗奉为圭臬。”戴震也说:“古音十七部,是可以千古矣。”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段玉裁再次进谒戴震,请求必以师弟相称。戴震觉不宜再拒辞,终于收下了这名弟子。戴震不仅用他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段玉裁以深刻的影响,在生活上也尽力相助。时段玉裁穷困潦倒,生计艰难。戴震将自己一年俸金的一半借给他,使他度过这段艰难竭蹶的岁月。段氏对这位恩师备极尊崇,以至于在耄耋之年,每一提到戴震时,还“必垂手拱立”,而且“朔望必庄重诵手札一通”,知遇之恩,于斯为盛!
这一年会试,戴、段又都落第。随后,戴震应山西布政使朱文正之聘赴晋,段玉裁随行。戴编修汾州县志,段则主讲寿阳书院。次年,段玉裁奉命前往贵州玉屏县任知县。因不谙官场逢迎之事,两年后调任四川边区,以候补知县的资格,先后在几个县任代理知县。其时政务虽然繁忙,但仍不忘学术研究,每天将公事处理完后,常夜以继日,刻苦治学,因而有“官况清卓,著述益富”之誉。在四川任职期间,他又写成了《六书音韵表》,提出了“古四声不同今韵”、“上古有平上入而无去声”的重要论点。他还发现以前被混而为一的支、脂、之韵,在上古是三个不同的韵部,从而解决了一千一百年来的一大疑案。但是,三韵的音值已无法知道,因而读不出实际读音,段氏到暮年仍念念于怀:“倘日闻而死,死不恨矣!”足见其治学的严肃和认真。
段玉裁总觉以官为累,故总在寻找机会辞去官职,专心问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适段父有病,玉裁得以卸职回到金坛,从此“键户不问世事者三十余年”,潜心著述。这一时期先后著成《毛诗故训传定本小笺》、《周礼汉读考》、《古文尚书撰异》、《经韵楼集》、《仪礼汉读考》、《集韵校定本》等近30种学术专著,并于此时正式开始撰写巨著《说文解字注》。这部巨著的准备阶段,实际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起用了19年时间编纂成长编性质的《说文解字读》开始的。正当他要做进一步努力时,病、贫、讼一齐向他袭来。他原有风湿臂痛,后又伤了足,又患疮疾,三病加身,痛苦不堪。晚年屡遭横逆讼事的折磨,不得不迁居镇州、苏州等地。他在致友人信中说:“堪称老、贫、病三者兼有之,过去耻于对人说贫窘,此时则不能隐讳矣。”在给王念孙的信中说:“弟年七十余耳,乃昏聩如八九十者”,却仍在“私惧《说文》等书不能成”。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将《说文解字读》浓缩、精炼成《说文解字注》。书成,他又反复修改八年,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才付梓刊行,前后历时四十年之久。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