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体系实际是美苏两分天下,这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而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又是冷战。因此三者实际是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称谓。
一、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所谓雅尔塔体系(或称雅尔塔体制),简言之就是美、苏、英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4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而所谓格局,是指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世界格局就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二者的关系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它的建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的签订);同时,两极格局的形成又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两极格局的形成从属于雅尔塔体系。根据这一章教材的表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图示:
|→中间力量
雅尔塔体系→| |→冷战局面
|→两极格局→|→热战
|→缓和
二、两极格局的特点
世界两极格局,实际上是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其特点是:政治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的斗争,两大力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势不两立。帝国主义阵营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在全世界推行侵略和战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则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团结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同帝国主义进行坚持斗争;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两种类型的经济并行发展,交往较少。早在1947年,美国就宣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为此,美国为首的15个西方国家于1949年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在美国控制下,“巴统”长期对社会主义各国实行封锁禁运。社会主义国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彼此的合作,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与西方的民间贸易;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两大集团强烈对抗;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两大阵营内部一元结构、一个中心;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三、两极格局的动荡、分化和改组
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世界局势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这一时期,影响世界形势发展的重大事件有: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60年代的中苏论战、国际共运分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1961年民主德国筑起柏林墙;1962年的古巴导弹事件;1965年美国扩大对越战争,局部战争开始;1964年中法建交,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机构;1956年和平共处;1967年的第二、第三次中东战争;1955年的亚非会议、1961年的不结盟国家第一次首脑会议、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成立等。其原因和表现为:对抗中出现缓和,局部的危机、热战与和平相互交织,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崛起。
四、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60年代末70年代初,信息技术革命在美、日、西欧兴起,逐渐席卷全球,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导致了一些国家的兴衰和世界格局的变化:美苏实力相对下降;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提出“多边自主外交”,谋求“国际国家”地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越来越大的作用,中美建交打破了旧的中、美、苏战略格局;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两极格局开始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当今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主要因素有:1.苏联解体,美国实力相对下降,霸主地位衰退;2.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西欧国家实力相对上升。3.发展中国家在调整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五、两极格局的终结
教材和大多数专著都把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1991年12月苏联的解体作为两极格局(也是雅尔塔体系)结束的标志(当然确切的说法是指后者)。主要理由是:它们与西方国家之间两种政治制度的对立、两种思想体系的斗争已经烟消云散;“华约”和“经互会”宣告解散,欧洲两大军事和经济集团的对立不复存在;两德统一,苏联陆续从德国东部撤军;俄罗斯尽管继承了苏联的主体和在联合国的地位,但已不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不能再作为世界格局中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一极。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雅尔塔体系的终结和两级格局的瓦解不是同一个概念。雅尔塔体系的原始宗旨之一,就是确定对法西斯德国的分区占领,1990年10月,德国统一,雅尔塔体系自然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