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面试中,该怎么介绍荀子?

2022-04-17 教育 36阅读

春秋时期私学兴起,战国达到繁荣状态。其中儒家、墨家为“显学”。儒家为何能成为显学,备受追捧,离不开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就穿古越今,了解荀子的前世思想。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道德”二字连用

“道德”二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荀子·劝学篇》中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至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不仅将“道德”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来使用,而且赋予它比较明确的定义,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套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品质、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2.性恶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意思是: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人性恶。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既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造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外铄论代表人。

3.教育目的-大儒

教育培养最理想目标就是大儒,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治理好国家。

4.教学过程-闻见知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大意是“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意义。

5.教学原则

荀子的的思想也体现常见的教学原则,详细如下:

(1)直观性教学原则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听道、看到都强调感官参与的重要性,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大意是知晓比见到好,实践比知晓好,学习的最终就是实践,实践了,就明白了。强调知识和实践结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劝学》中强调“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体现了需要一步一步积累,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因此,题干强调的是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