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一首诗要从多个方面去解读,而最重要的要素莫过于这四个,即是格调、味道、感情和词章,其中之一若能出众,则佳作可成。
一、从格调上来说,这首诗的意境比较隽永淡雅。
古时的交通不便,对于送别时间的选择都是精心安排过的。路途远的送别,一般都选在留宿之后的第二天上午;路途近的送别一般都是午饭后大概一个时辰之内,以免客人错过了住宿打尖的时辰。
首句的‘诗人送罢友人’和颔句的‘日暮时分掩门’之后都有留白:
第一:相送的时间是长是短?
第二:是在日暮时分‘目送友人已久’还是‘话别的依依不舍’导致了送别太晚?
第三:掩柴扉后是伤心而卧还是坐烛到天明?
显然,结合前面的小常识,我们会发现每一句后面的留白都是经过精心推敲过的。
作者在颈句和尾句使用了‘比兴’手法以制造意境、衍生意境的深度。
中国的古代文学一般都具有极为丰富的原始意象,而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就是以意象为表现基础的。意象作为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
春草和王孙的意象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因此,颈句的春草表面是来年春天的意思,实际上还寄托着凄凄的离愁别绪,而尾句的‘王孙归不归’则是直接抒情,用思念的‘虚’结合‘春草’的实,来加深这种感情的深度。
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词,使用意象词制造意境、衍生意境是诗词造境的主要艺术特征。
二、从味道上来说,这首诗的味道在诗句之外。
这首诗的味道在前面两句的留白中,也在后两句的比兴中,双层递进,表达了友人别后的个人孤独和思念友人的感慨之情。
不过,这首诗感慨蕴含的人生哲理、自然规律或者天地哲思比较少,不像王维其他的作品中佛理、空无的自然哲理比较深。
比如他最著名的那两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如此。
这两句体现了无我的自然规律。月在松间,泉在石上,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大部分人在创作的时候都容易掺上强烈的‘自我’意识,而王维的这两句却没有一点‘我’的存在。这就是味道。
有无之味,无我之味,天地哲理,自然规律,人生感慨,宇宙大道,都可以归纳到这一要素中来。
三、从感情上来说,一首诗的感情越是真挚越能打动人。
王维这首诗的感情也是比较深的,从前两句的留白就可以看出他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后面两句的盼归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思念之情。
因为王维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写闲情逸致的,早闭辩扰期的作品虽然也有描写民生疾苦和军旅生活的,但大多精于炼字炼句而拙于情感表达。
不过,王维有一首晚年作的诗感情十分真挚,让人每每读起不由心生感触。这就是他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轿旦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的上两句也是赋写,大概是说‘我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唱歌...’,这两句还只是表达作者的闲情逸致,找不到共鸣之处。但是,后面两句蕴含的孤独之情却感人至深:我在深林中没人知道,也没有人惦念,因为我的志趣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知道,特地穿过密林殷殷相照。
从这两句里,我们能读到作者深深的寂寞之情,比这一首要深刻的多!
四、从词章上来说,不仅要看音律、遣词造句,还要看排章布局和创作手法。灶陆
从写作手法上看,前两句作者使用了描述的赋写手法,后面两句则是比较典型的比兴手法。
从排章布局来看,前两句是流水式的一起一承,后两句是空际转身式的一转一合。在前两句作者还写到送别后掩门思人,而从第三句开始作者就荡开眼前的景物,放开思维,联想到明年春草再绿时友人还会不会回来。这种以物寄情,以物语代替情语的手法也是‘比兴’的精髓所在。
从炼字炼句上看,‘罢’、‘掩’和最后一句的反问是作者精心推敲的。一个‘罢’表达了分别的依依不舍和留客不住的无奈取舍;一个‘掩’字仿佛让人看到夕阳下诗人的身影被掩盖在室内的幽暗中,又或者作者主动把自己掩盖在幽暗中,派生出无限遐思;而最后一个设问则更加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从上面这四个要素来分析,可以看出诗人擅长留白和擅用比兴的创作手法,把惜别之情和友人离别后的孤独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情在词外,意在诗外,王维的诗用心体会才能深得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