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那些经典劝谏的故事

2020-10-10 综合 86阅读
历史上的经典劝谏故事:
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3。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左帅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帅公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帅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
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4、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的故事
褚遂良的差使,前者是向皇帝提意见,后者专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以作为后世的史料。太宗有一次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事情,我能不能看一看?”大概他对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不满意,不想让其流传后世,想亲自把一下关。而褚遂良并不买皇帝的账,他说:“自古以来的史家传统,就是记录下君王的一言一行,或善或恶,作为后世的借鉴。只听说君王努力不犯过失,没有听说过要亲自观史的。”
太宗问:“我要是做了不当的事情,你一定会记下来吗?”
褚遂良说:“那是我的职责,你说什么做什么,我都会如实记录。”
旁边的另一位大臣插话说:“即使遂良不记下来,天下人也会记住的。”
太宗毕竟是个开明的皇帝,也就不在这件事上较真了。从此之后,他对褚遂良更为器重了。
在是否征讨高丽、如何防守高昌、立谁为太子、如何教育太子等国家大事件,褚遂良上书数十次,大多意见被采纳。尤其是关于皇位传承的问题,关乎大唐江山的安危,他抛开太宗的慈父私情,剖析得入情入理,深深打动了太宗,甚至使其泪流满面,涕泗交下。
贞观二十一年,褚遂良被授予中书令的重任。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逝。死前,他召见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唐太宗的内弟)到病床前,当着太子的面说:“你们忠心耿耿,我心里十分清楚。我死之后,就把皇子托付给你们二位了。就像当年汉武帝托付霍光,刘备托付诸葛亮一样。太子心肠软,政事你们可为他做决断,使大唐永保社稷。”他又对太子说:“只要有他们二位在,你就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了。”
5、海瑞上奏疏劝谏嘉靖
海瑞,字汝贤,广东琼山(今属海南省)人,明代著名清官。他先是任地方小吏,后入京做了户部主事。
那时,明世宗朱厚熜整天求神斋醮,不理朝政,许多大臣一味迎合,争着向他禀报吉祥的征兆。
海瑞又了解到,过去,御史杨爵曾上疏,劝谏明世宗不要迷信鬼神,结果被拷打,还做牢八年,几乎送掉性命,自此以后,在没有人敢上疏劝谏了。
海瑞经过考虑,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给明世宗上了一道奏疏,劝他不要再迷信鬼神,要尽心朝政,洗刷数十年积下的错误。
他在奏疏的最后说:“陛下不理朝政,却急于升仙,超脱世俗,耗费精力,劳碌心神,去探求那捕风捉影的事,希望达到茫茫然不可了解的境地,臣认为会一生劳苦,最终也不会有成果。现在朝中的大臣们拿着俸禄,喜好阿谀奉承,小臣们害怕得罪又不敢出声。臣忍不住愤恨,所以冒死上疏,愿意尽微薄的力量,希望陛下听从。”
明世宗接到奏疏,顿时火冒三丈,将奏疏扔到地上,对左右侍从说:“赶快把海瑞抓住,不要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帝边说:“听说他上书的时候,知道触犯君主应该杀头,已经买下了一副棺材,和妻子诀别,让家童仆人也都走了,他在朝中专等发落呢。”
明世宗愣住了。后来下诏把海瑞关进监狱。穆宗继位后海瑞才获释。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