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对今后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政策导向,就是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求各地要在培育新型实体公司、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自主品牌、发扬“工匠精神”、发展加工业、扩大出口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按照这个政策导向,今后的精准扶贫一定要特别重视实体扶贫问题,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实体经济,加快改造贫困农村的微观经济基础,逐步建立“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企业扶贫”的“三位一体”长效机制。
1.多样化改组农村的微观经济组织。严格说来,目前我国农村的微观经济组织都是有制度缺陷的,不是完全的经济实体。运用实体经济改造这些组织要从现实条件出发,选择多样化的实现路径,如以农户为主建立独户的实体经济,既有家庭农场和家庭牧场,也可建立联户实体,或者将专业合作社改造农业经营公司。改造的关键是要按照工商规定取得营业执照、纳税证明、卫生许可证、绿色产品证明等。经过这样的改造,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就可以基本实现实体化。
2.加快耕地和“三荒地”的流转规范化进程。公司和企业运作模式的关键,是要素或者资源配置的效率化、价值化和价格化。既然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实体化了,以耕地和土地为主的资源配置必须效率化。而目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要加快各种土地的流转速度。耕地和“三荒地”向经营大户、公司流转。通过流转农户可以获得三个发展机遇:土地入股分红、到公司打工领工资、外出打工。但是,一定要注意土地流转的规范化问题,必须有合同和契约,不能再搞口头协议。
3.做好易地搬迁点的配套产业布局。从“十一五”规划开始,作为国家“1236”扶贫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易地搬迁比较多。到2016年底,在全国14个贫困集中片区农村,已经建立了大量的移民点,多数贫困人口已经移居到位。但是,根据调查发现,相当部分的移民点周围目前还没有解决产业布局和资源开发问题,“移民产业”还没有形成,移民不稳定。所以,今后的精准扶贫一定要把在移民点周边搞好产业布局、资源开发、企业培育、商埠建设等作为工作重点。
4.重视培育农民企业家和职业农民。用实体经济扶贫必须把培育农民企业家和职业农民作为基本措施。培育农民企业家是为了挖掘农民中的创造力、创新力,高效率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本,培育职业农民是为了培养有素质、有技术和有职业道德的新型农民。如果这项工作做好了,贫困农村就会自然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对外部的依赖就会减少,“造血”功能就会增强。如果没有做好,农村自身的资源不能很好地开发运转起来,外部力量再大,也可能低效率甚至失效。
5.鼓励城镇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和普及“公司+农民”经营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鼓励城镇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办企,带动贫困农民实现发展转型。目前,我省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成功做法。但是,有些地方政府担心城镇资本入村会加剧土地的两极分化。实际上根据我们对临夏八坊清河源公司和白银市平川区黄峤镇的调研,这种担心不必要。只要严格按照契约进行流转,妥善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就可以发挥推动农村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