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强大,中国在其他领域也取得许多成就,比如天文方面。据新闻媒体报道,我国计划于2020年左右发射嫦娥四号。一旦任务成功,嫦娥四号将成为人类第一艘在月球背面登陆的飞船。
月之暗面
在农历每月十五之夜,一轮圆月高悬于天空。从地球上看去,月球表面的月海、环形山等地貌明暗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即来自于古人对这些地貌形态的想象。在之后的一个月中,尽管“月有阴晴圆缺”,但月球却始终将自己的同一面朝向地球,似乎没有旋转。但实际上,月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而我们之所以总看到月球的同一面,是因为它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相同,均为27.3天(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多出的2.2天来自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这样,当月球向一个方向自传一定角度后,地球相对于月球的位置会向相同方向移动相同的角度,月球朝向地球的就总会是同一面了。
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来自于地球对月球的潮汐锁定。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并不均匀。靠近地球的一侧,万有引力大于公转的离心力,处于这侧的岩石被拉伸,向靠近地球的方向隆起。在远离地球的一侧,受力情况相反,岩石向远离地球的方向隆起。当月球的公转速度和自传速度不同时,由潮汐力引起的隆起位置会不断改改变,但隆起位置的改变始终跟不上地球与月球中心连线方向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潮汐力将改变月球的自转速度,最终使得月球的自传和公转周期相同,潮汐力引起的隆起始终处于地月中心的连线上。
在潮汐锁定的作用下,人们难以在地球上一睹月球背面的神秘面容,“月之暗面”(dark side of the moon)成为月球背面的别名。有人甚至想象过,月之暗面上存在着外星人的秘密基地或是敌对国家的核武器库。但事实上,月之暗面并不是一个特别准确的称呼。除了满月的那天,月之暗面和月球的其他部分一样,也能被太阳照射到。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探测器第一次拍摄了月球背面的图像。随后,苏联、美国发射多艘飞船对月球进行全球探测,阿波罗8号和之后登月的宇航员们更用肉眼看到了月之暗面的独特景象:这里一片荒凉,没有秘密基地。这里见不到月球正面广泛存在的平坦的月海,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撞击坑。(下图中,左图为月球正面,右图为月球背面)
替补队员的新使命
当我们的家用电器出现故障时,可以从容的请维修人员解决。但航天器一旦发射到太空中后,很难在其出现故障时派航天员修理。一艘航天器一般耗资巨大,凝结着许多科技人员数年的心血。因此,提高可靠性、降低故障率是航天工程实施的重中之重。提高可靠性的一个方式是冗余备份。卫星上搭载的关键器件,可能要同时安装好几个。这样,如果一个器件出现故障,另一个器件可以立即替换上去,保证系统连续、稳定工作。而即将成为嫦娥四号的那颗卫星,本来是嫦娥三号先导星的冗余备份。它是和先导星一模一样的“替补队员”,一旦先导星在发射前的测试中出现故障,它将接替先导星来完成计划中的工作。
在嫦娥三号取得工程意义上的成功后,科学家们为这位替补队员安排了新的任务:在月球背面着陆。
人类对月球背面的认识远不如月球正面全面。虽然人类对月球背面已经有过许多次探测,但那些探测都是由环绕月球飞行的飞船完成的,还从来没有哪艘探测器真正在月球背面着陆过。随阿波罗17号完成人类最后一次登月的宇航员兼地质学家哈里森·施密特曾经向NASA提议,发射一艘新飞船,载宇航员到月球背面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撞击坑着陆,在那里展开探测。遗憾的是,实现施密特的建议不但需要登月飞船,还需要一颗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样的计划风险高、耗资大,因此被NASA拒绝。如果嫦娥四号成功着陆,美国科学家的愿望将由中国的探测器实现,人类在太空探索中的疆域也将由我们的探测器向前拓展。
着陆月球背面:挑战与机遇
在月球背面飞行的飞船,由于月球的遮挡,不能和地球直接进行无线电通信,地面控制系统的测控信号不能直接传输的飞船上。如果是一艘环绕月球飞行但不着陆的飞船,在测控信号中断的过程中,可以保持原来的状态继续飞行。然而对于一艘要在月球背面着陆的飞船,通信却是不能中断的:地面的控制系统要不断的监测飞船的状态、发送控制命令,以使飞船稳稳当当的在计划好的区域着陆。通信问题是嫦娥四号任务最大的挑战。按照国外深空探测任务的经验看,一般会预先发射一颗通信中继卫星,由它在合适的位置转发信号,覆盖地球直接发射的无线电所不能到达的区域。在“神舟”飞船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时,我国的“天链”系列中继卫星曾经大展身手,在飞船飞过地面测控信号的盲区时,为飞船提供通信保障。航天员王亚平在神舟十号上进行太空授课的过程中,一部分视频信号就是靠天链卫星传递的。这表明我国已经成熟掌握了卫星中继通信技术,极有希望应用于探月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