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奇怪,一档错误明显的《鉴宝》节目竟热播了几年。
两年前刚开始看央视二套的《鉴宝》节目时还觉得新鲜,可后来越看越觉得不是滋味。台上那些鉴宝的所谓专家们,虽然他们都是“某某博物院”或“某某部某某所”的国家公职人员,却俨然一幅古玩贩子雇佣的“托儿”或当铺的帐房先生派头,一丝不苟地往他们所见到的,甚至是来历不明的所有物件上贴价格标签,台下更多的小“托儿”们更是嘈杂着
为那些物件十万八万地往上抬价,而所谓的“持宝人”再怎么故作镇定也难掩饰其贪婪的目光,再加上主持人的煽情鼓动……,整个演播厅活脱脱是一个浮躁的大“钱场”。如果哪位讽刺漫画家在场,一幅生动的“钱场”众生相便会出现在人们眼前。
就在这喧闹的“钱场”内外,有多少来历不明的国家文物被“合法”的推向了交易市场。
其实,合法的民间收藏如同人们的生活一样,是个性化极强的事,它的许许多多的内容尽管都离不开钱,但又似乎与钱并无太大关系,当我们硬要把生活中的大小事物都标上价签的时候,生活还有意义吗,收藏还有乐趣吗。
即便是个人进行“艺术品”投资,也应当坚持第一要合法,第二要取之有道,这是我们的民族传统。当我从节目看到那些持宝人述说如何从别人(包括朋友)手里购到便宜物件时那份得意,让人十分难过,不厚道。
我以前也喜欢收藏一些自己中意的一些小玩艺,如石头书画碑贴之类,是纯粹的爱好,与钱并无关系。一次我在四川理县毕棚沟的山溪里捡到一块方形鹅卵石,如获至宝,置于案头时时把玩,可它在“专家”眼里肯定却一文不值。看过这档节目后我曾自问:难道我真的就是个傻冒不成。
我的朋友中有的喜欢铅笔刀,有的喜欢打火机。这些东西在那些专家们眼里又算什么呢。但它带给我的朋友却是欢乐,是钱买不到的东西。
多年前我驾车路过河北清西陵附近的一个村子,村子叫什么名记不住了,宿老乡家时,见房东大爷从放在炕头上的一摞古书中,撕下纸页用来卷旱烟抽,甚觉可惜,便在村小卖店买了一条当地人抽的普通卷烟和一包点心,换下了完整的一套四册宣统版《芥子园画谱》。后来一位做古玩生意的朋友来我家,看见这套画谱时十分称赞,并开出一个不算低的价码。如果按该节目倡导的逻辑,我就应当高兴得赶紧扳着指头去计算增值的倍数,然而当时,我却高兴不起来,心中从此便留下了对北方那位老房东无尽的愧疚:我虽非故意,但我客观上似乎骗了他,可我又到那里去偿还这份欠意呢,只能寄希望于今后。
由此看来,这档节目除去给文物贩子当“托儿”外毫无价值。它是否合法也值得研究。作为一个国家级电视台不能为了钱为了收视率什么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