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认识环境材料所蕴含的教育功能
我镇幼师老龄化严重,接受新知识比较慢,虽经多次培训和指导,还是有一部分幼师在布置环境和准备投放材料时,没有真正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发展考虑问题,而是或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或生硬模仿外出参观的模子,或盲目照搬教师用书中的内容,甚至为了迎接检查弄得花里胡哨中看不实用;同时,对环境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要实现什么教育目标也很少考虑,缺乏针对性,因而也就无法有效地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环境的教育价值也无从体现。
要想有效地利用幼儿园环境创设里的教育功能,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我们必须对每一个活动、每一种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有所了解。如积木是幼儿园里最常见的材料,在结构游戏区幼儿能接触到。幼儿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积木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运用积木进行操作活动,幼儿可以发展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培养初步的艺术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实际地了解重心、平衡等物理概念。再如自然角的花盆里的泥土,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感知活动,使他们简单了解什么样的土适合什么植物生长,使他们知道土壤里有水、空气、腐殖质等成份,也可让幼儿大致了解自己家乡的土有什么特点,如五莲山上的“山土”的成分最适合杜鹃花和茶花生长,很多的自然知识就在这不经意中点滴渗透到孩子的心里,培养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同时引导幼儿了解了土壤对人类的作用,萌发幼儿珍惜土地的感情。
要充分发挥环境的作用,我们还必须明确每一个墙饰的教育功能。如中班的墙饰“地球妈妈”就是幼儿为配合环保宣传而设计制作的一幅宣传画。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地球妈妈生病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地球妈妈生病的原因和为地球妈妈治病的方法。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幼儿也参与了许多环保活动,自觉、主动地保护身边的环境。在墙饰设计制作过程中,由于墙饰的内容和材料均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幼儿关注的话题,所以幼儿很感兴趣也易于接受。教师在幼儿的兴趣点上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把环保教育引向深入,并与幼儿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这些做法为幼儿真正理解环保的意义、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墙饰制作好了,但教育活动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师引导幼儿继续收集、整理材料,丰富墙饰内容。在此过程中幼儿彼此交流和分享收集到的环保信息,他们开始学会关注周围环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
二、启发、鼓励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根据近几年的多次参观、外出学习和探索实践,我认识到了要想有效地利用幼儿园环境创设里的教育功能,就必须引导幼儿能与环境 “互动”起来,只有这样幼儿才能主动学习和不断发展,否则一切只是摆设。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目标来设置环境和投放材料是基本前提,要真正实现“互动”还必须有教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为此我和园内老师们努力朝这几方面去做:
1.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
在每次师幼讨论决定了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我们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他们能做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能想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
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
3.给幼儿出错的权利,找出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直接经验的影响。在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做法和得出的结论并非都是正确的,难免会有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这时我们不应简单化地批评指责幼儿,而应设法搞清楚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识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幼儿。如大班一幼儿用开水给仙人掌浇水后,结果仙人掌先是变黑后来死掉了,教师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他,而是设法了解他“破坏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不是想搞“破坏”,而是出于想让花和小朋友一样“讲卫生喝开水”的善良动机。教师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幼儿善良的愿望,而且也了解到幼儿的现有经验和知识水平,为进一步的指导提供了依据。
4.培养幼儿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长期以来,有些教师很少注重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不给幼儿尝试的机会,习惯于由自己来判断幼儿的对错,使幼儿感到真理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他们关注的是教师的态度,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这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一种依赖和迎合心理。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从“教师讲,幼儿听”转变为“让幼儿主动探究,自己找答案”,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参与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幼儿形成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5.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无论是师生共同准备和创设的环境材料,还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提供的环境材料,我们都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探究和操作活动。在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操作活动时,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检查者”的角色,把精力从“检查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了”等问题转移到幼儿的探究和操作活动上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正确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如一次大班老师引导幼儿讨论问题“汽车在什么样的路面上跑得更快”,并鼓励幼儿说出各自的答案。为了让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想,老师发动幼儿第二天找来各种高低、形状不同的积木、纸板、易拉罐等,启发幼儿运用这些材料做出不同角度的斜坡,并提供橡胶、木板、玻璃等不同质地的斜坡面。幼儿在搭好的斜坡上进行赛车,老师便在一边启发幼儿注意观察汽车速度和路面的倾斜度以及光滑程度有什么关系。通过多次操作,幼儿发现汽车滑下斜坡的速度不仅与路面的倾斜度有关,还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体验到了速度与倾斜度、速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孩子们发现了这许多的奥妙显得兴奋异常。
三、适时提供物质材料,调整环境设置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因此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的中介和桥梁。所以,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物化,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蕴含在物质环境之中。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提供情境或材料等手段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今年学期初,我园进行了大面积粉刷,教师把原来那些精美的墙饰都拆除掉。幼儿来到时,面对空荡荡的一点也不漂亮的
为了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我们除了安排特定的教育活动外,还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兴趣和问题,灵活调整教育计划。如前几天小班教师正准备按原定计划进行教学活动,这时候有两个幼儿把动物角的蜗牛放到活动室的桌子上,于是全班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蜗牛身上来了。看到幼儿对蜗牛如此感兴趣,教师决定临时调整教育活动计划,积极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针对幼儿提出的“蜗牛有没有嘴”这个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寻求答案,使幼儿不但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初步能力。
四、创设良好的主题环境,引导孩子与环境自由对话
教育学家指出:良好的环境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个性陶冶、和情感激励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是教育过程中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环境的创设过程也是孩子学习认知的过程,因此应该充分拓展环境的主题内容、创作形式,以及后续的教育内涵,从而促进孩子与环境的互动。
1.丰富主题环境的创作形式,促进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主题环境的创设形式上我们采用多角度与多形式的布置方式,如今年的三八节“我眼里的妈妈”主题创设则通过幼儿讲妈妈记的语言描述、带照片等多种方式来完成的,在主题的创设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探索,了解到了知识比我们课堂上多的多。
2. 深化主题内容,让环境大声说话
环境教育的隐性教育价值近几年来引起幼教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但环境教育和主题教学课程相结合,更加展示显性教育功能。如在丰收的秋天主题环境创设中,我们首先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制定了以“水果大餐”的主题内容,接着我们组织孩子开展手工活动,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而在环境创设后,我们还开展了讲述活动:我们的水果朋友和由幼儿自由引发的音乐活动---我是一个水果等,这些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一主题环境开展的,也有幼儿自发生成的教育课程,可见主题环境带来的不仅仅是隐性的教育功能,动态的环境不仅带来了多领域的教育契机,而且带动孩子主动学习,生成学习课程,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
3. 挖掘同伴互动学习的契机
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我们强调孩子的相互合作与相互交流。如在“要上小学了”的活动中,孩子们都通过自己的渠道收集各类资料,通过资料的张贴,孩子们每天饭后都要凑在一块议论,由于每个孩子的兴趣点与关注点与兴趣点不同,孩子们收集的资料不同,而别人的资料同样也能引发孩子间的相互学习甚至是争论,这一过程中就带动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