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极左,就是把左派的思路推向极端,突破"自由的底限"。为获得无差别的公正,而取消绝大部分的自由,为取消绝大部分的自由,必须建立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家机器,将人民的一切活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
所谓极右,如果把右派的思路推向极端,突破"平等的底限"。把反对国家限制强者推演成要强者控制国家欺凌弱者,宣称"国家就是为强者存在的"(斯托雷平),实行寡头专政,取消对弱者的一切保护,一切自由。
需要强调的是左不一定是极左,左派和左翼是好的进步的极左和极右一样是对社会有危害的,极左和极右属于一丘之貉
左、左翼、"左倾"(一)
1、左:从无意义的方位词到有意味的文化概念
甲骨文显示,"左"最初写作"",指"左手","右"写作"",指"右手"。作为最早出现的一批表意符号,它们直接与人身有关,是固定的特指。
后来""(左手)、""(右手)合二为一个"手"字,原来的""增加了"工"后,"左"字出现。《说文解字》释"左"为"手相左,助也",也就是今天说的"辅助"、"辅佐"意,后来作为"辅佐"之意的"左"字,由于被转借为方位名词"左边、左侧、左方",乃另加偏旁为"佐"。于是表示方位成为"左"字的第一含义。同样,"右"也大抵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无论"左"还是"右",作为单纯的方位名词都还缺少社会文化意味,即便作为"辅助"意时,"左右手"也是不相上下,机会均等的,因此"佐"和"佑"意义大致相当,都是助手意。然而由于人类约占九成的人都习惯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渐渐地左右由完全对等的概念变成了有尊卑高低之分的有意味的文化概念了--孔颖达在疏《左传·襄公十年》之"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时曰,"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为右,不助者为左。"[1]"左"由"辅助"渐渐竟成了"不助"了。
长期的社会实践,在汉文化圈里渐渐形成了"右尊左卑"的文化积淀。例如《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学国老于右学,学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右学为大学,在王城西郊;左学为小学,在城内王宫之东。"由于"国老"是尊于"庶老"的,自然"右学"也就尊于"左学"了。汉魏以后则又称世家大族为"右姓",如《后汉书·郭伋传》云:"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2]这也显示出"右"的尊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