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男,生于1963年1月,江苏苏州人。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现任江苏作协副主席,为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代表作家之一,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各多种文字。
作品:《碧奴》
碧奴》是苏童写的一篇隐喻性极强的小说。它以男性视角描绘了一个极为传统的古代女子。小说的原型是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苏童的笔下,创造出一个极为婉转凄艾的神话故事。
在苏童笔下,碧奴是如此简单痴情的女子,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即使付出生命。因为对爱的信念,造成了她人生中的奇特境遇。
首先是从一个传说开始,北山下的人们不能用眼睛哭泣,因为哭泣曾经给他们带来几近灭绝的灾难。所以,人们学会了用各种各样哭泣的方法,桃村的女人们哭泣的方式最为惊艳,用嘴唇,用乳房,用耳朵,碧奴则是用头发。
所以,她浓密乌黑的头发,哭泣的时候,便湿漉漉的,经过人的身边,好似一朵雨云飘过。
岂梁失踪的时候,“她站在路上眺望北方,发髻上的泪雨点般地落下来,打湿了青色罗裙”。
“手过之处,桑树叶上滚落下许多晶莹的水珠来,她发现她的手掌在哭泣,哭泣,她带着那筐桑叶往蚕室走,通往蚕室的小路在太阳底下水花四溅,她不知道是哪来的水,脱下草履,突然发现她的脚趾在哭泣,她的脚趾也学会了哭泣。”
万岂梁失踪了。碧奴的寻夫于是开始。
在碧奴寻找岂梁的过程中,很明显可以看出伴随她的瞎了眼睛的青蛙和冷漠没有血性的男孩是具有深刻寓意的符号象征。青蛙是苦难的母亲形象,多次出现的孩童都是麻木没有心的样子,更加反映出世道的黑暗和无良。
我看了一篇评论说苏童的无神主义倾向使小说缺乏信念和说服力。单靠碧奴无止尽的苦难和眼泪博取人们的同情。在我看来,
因为神的缺失反而使小说更具有悲剧性质。
因为神的缺失,信仰的缺失,使一个女子只有爱情作为她人生的光芒。在没有更高的人生信念时,爱情可以作为唯一的温暖支撑生命。这在一个无良的世道,其实已经反衬了她的伟大和洁净。这大概也是苏童为什么把除了碧奴之外的所有人物都塑造得没有人性麻木的原因。当然里面排除了那个刺客。其实我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要刻画这个高大英俊的瘸腿刺客形象,是为了回应开头的传说还是为了迎合大家的阅读趣味。
其实小说里充满了各种神话意象,在小说开头所提到的女子是各种生物的化身,如蝴蝶,葫芦,桑树,螃蟹等等,有种追溯神话源头的感觉。比如蝴蝶,在神话里是有生殖和繁衍的寓意的。
小说的场景描写的都很好。到小说最后一段,哭倒长城的时候,只是一些人在奔走呼号,不得了了,“万岂梁的妻子把长城哭断了!”“你们听见了吗?听啊,是山崩地裂的声音,断肠岩那边的长城都塌了,万岂梁他们要从地下跑出来啦!”好像漫山遍野都是冤魂的声音。
因为是男子的笔触,所以碧奴的形象非常具有传统女性的美学特点。温柔善良痴情专注执着不屈。同时,在碧奴遭受磨难的同时,可以看出苏童的男性意识,是他赋予了碧奴受虐、贞节的形象,对于爱情的绝对忠诚的形象。是他以碧奴的苦难祭祀了小说的圆满。也因为他是男性,为了一个完美纯洁的女性形象,他描绘的世界有点反常:一个弱女子经历如此遥远的路途,而且是个惊艳的秀丽女子,竟然没有被如此肮脏的一个世界玷污。我好像走到了一个无性的世界里。所有男人对碧奴的美丽仿佛视而不见,最猥亵的也不过是触碰了一下她的身体。而没有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