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是P2P火热的一年,一入网贷深似海,p2p网贷行业跑路风波甚嚣尘上,那么在2015的投资之路上,投资小白们应该避免哪些危险平台呢?我来一一为大家讲解一下。
一:20%以上年化收益的高息P2P公司,建议远离。
如果给投资者的收益率都20%甚至30%了,那么给融资企业的成本至少40-50%,很少有企业能够承受如此高的融资成本。除非是银行不给续贷了,或者是企业经营周转出现严重问题,已经没有现金流。
选择一些平台时要弄明白这个P2P公司运营模式,要搞清楚这家P2P公司如何弥补和别人的成本差异。别的P2P公司15%融资成本,你25%,起点上就多了10%成本差异,你拿什么和人家拼客户?
第二类:单笔投资都在几百万、上千万的P2P公司,慎重投资。
本身小微金融、P2P就是做的小额分散,靠区域分散、行业分散、金额分散来规避风险,如果单笔额度几百万上千万,一旦有一单出现风险,会导致大量投资人的本金发生损失。
第三类:自融性P2P,坚决远离。
由于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从线下小贷公司借钱成本又高,随着P2P的火爆,许多缺钱企业就起了成立P2P平台的念头,而这类自融P2P平台也是当前P2P行业内最大的风险来源之一。很多制造类企业、地产类企业、矿业企业,该类公司主要集中在2个毒瘤,一个是资金集中在单一项目,风险巨大;一个是自己给自己融资,风险控制和尽职调查很难做到第三方那么公正、客观。
第四类:团队人数少于100人甚至少于20人的,慎重投资。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而金融的核心又是风险控制,一个只有20人团队的P2P平台号称管理5个亿资产,还全是通过网络审核,总归是缺乏说服力的。20人团队,去掉技术、去掉财务、去掉客服、去掉前台、去掉行政、去掉总经理、副总经理,还能剩几个人在踏踏实实做业务风控?没有线下团队的实地考察及风控,暂且不说如何识别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就是签约和催收这一环节,对20多人来说工作量都是相当大的。如果客户在分散在全国,那么低于100人的团队,根本无法支持公司业务持续经营。
第五类:区域集中、行业集中的P2P公司,慎重投资。
有些P2P公司只做一个行业,比如地产、钢铁、建材,酒水饮料,一旦行业风险来临时,整个盘子都会出现风险,另外因为团队薄弱,只做一个区域的P2P公司,也会面临区域集中,客户相似度高,难逃风险集中的厄运,违背小微金融区域分散、行业分散、金额分散的原则。
第六类:团队成员80-90%技术出身,擅长互联网、擅长推广、擅长客户体验,根本不懂的金融,或者不重视金融的p2p公司,慎重投资。
道理同上,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不是互联网,风控必须放到足够重视的位置。
第七类:公司创始人没有行业经验或者行业经验少于3年,公司成立不足1年的P2P慎重投资。
1、此类公司对于小微金融、P2P的了解可能还欠准确、深刻,也许只是随大流才开办的公司,一般而言缺乏核心竞争力。
2、小微企业客户及多行业服务经验需要积累,培养团队需要血的教训,新成立的团队及公司需要观察。
第八类:先开理财业务后开信贷业务的公司,所有项目都用A、B、C代替,投资人不知道资金流向、也没有债权列表(一旦出现风险异动,投资人都无处追索债务)的P2P平台,建议远离。
不少平台,开始没有债权,都是虚拟的,这类平台往往涉及非法集资,尤其是财富管理业务比信贷业务先开展的,一定要远离。正常状态都是信贷业务比财富管理业务早开展半年至一年时间,运转稳定了才会逐步开设财富管理业务。
第九类:没有自己核心风控技术、风控模型、客户管理系统,无法做到尽职调查,甚至连第三方支付监管都没有的P2P平台,坚决远离。
出于好奇,可能几个有客户的销售,有权利的政府或国企领导,协同一批款爷,就把公司开起来了,不太做业务,虚拟一批客户或合同,然后去找银行、找目标客户融资,主要投资给地产、矿业、周围朋友的项目。号称自己在和vc、pe接触,到处宣传多少倍估值,实际就是挂这P2P互联网金融的掮客。
另外,2012年初,比较正规的公司已经开始主动要求第三方托管资金,透明资金往来明细了,这就是行业自律,不该做的不做,该做的必须做到位。
第十类:网站和别的P2P公司雷同,感觉像是只改了个名字而已。系统成本较低,大概只是几万,后台漏洞严重,随时会被黑。此类P2P公司,坚决远离。
此类P2P公司很有可能是抱着随时撤退的想法,省去技术团队的投入,而把仅有的注册资金全部用于网络推广拉拢客户了,拉到了客户就骗,骗完就跑路。或者没拉到客户,就没钱了,自己也倒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