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报复心理咋那么强?这是什么原因?

2020-06-05 母婴育儿 147阅读
是在社会交往中欲以攻击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不愉快的人发泄怨恨、不满的一种情绪。在中小学生中 ,这种情绪潜藏着极大的危险性。 报复心理的种种表现形式 以牙还牙式的报复。在日常活动中 ,笔者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身体接触方面的报复倾向严重 ,只要别人碰了他一下 ,不管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他都会马上打那个人一下。 恶作剧式的报复。如用扔、拍、丢弃别人的物品来实施报复 ;用对方害怕的东西吓唬他 ,如把癞蛤蟆等放入对方的课桌。 间接式的报复。有些学生知道自己斗不过对方 ,就把自己的委屈告诉老师 ,通过让老师批评对方来平衡自己的心理 ,也含有报复的成分 ;有的孩子则告诉父母、亲戚 ,让他们替自己出气 ;有的孩子甚至叫几个“哥们儿”教训对方。失去理智的报复。有个中学女生与男生发生冲突 ,男生给了她一巴掌。一气之下 ,她冲回家拿起菜刀 ,回到学校砍了那个男生两刀。 报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一与家庭的抚养方式的有关。有的父母对子女过于严厉和粗暴 ,孩子就会在心里积压下报复情绪 ,即使成年后 ,只要稍稍受到不公正待遇 ,就会产生不可遏制的愤恨并实施报复。 第二与学生的压力太大有关。如今的学生压力非常大 ,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即便没人动他 ,他也随时会爆发 ,如果有人恰好惹了他一下 ,他当然是一触即发 ,马上报复。 第三与我们的管理方式有关。目前 ,我们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 ,使学生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某些细小的事情上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斤斤计较的人 ,谁要是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他必然记仇 ,并想方设法地报复。 第四与学生的个性有关。有些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当有人与自己的行为相冲突时 ,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对方有意跟自己过不去 ,于是立即想出报复的方法。在报复的同时 ,他照样认为自己这样做非常正确 ,对方是“罪有应得”。第五与影视、文化有关。学生的许多报复行为是从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其中电影、电视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常出乎人们的估计 ,与之相似的报刊也很泛滥 ,使学生深受其害。 摒弃报复心理的主要措施 第一 ,父母与教师以身作则。不少父母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令自己不满意的事 ,经常采用报复手段来处理问题 ,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 ,觉得大人们都如此 ,自己当然也可以这样干。因而父母和教师必须在孩子面前树好榜样 ,做到心胸开阔 ,气度大些 ,让孩子感到报复不是君子所为。 第二 ,营造宽松的环境。父母与教师要营造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 ,不要让孩子过得那么压抑 ,即便遇到不开心的事 ,也有人可以倾诉。这样孩子就不会把报复情绪积在心里。 第三 ,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 ,不可能没有利害冲突。我们要教孩子在遭受挫折或不愉快时 ,不妨进行一下心理换位 ,将自己置身于对方的境遇之中 ,想想自己会怎么办。只有设身处地 ,以心换心 ,才能真正理解人 ,从而摒弃报复心理。 第四 ,学会宽容。鼓励孩子在学习中提高认识 ,在交往中增长见识 ,懂得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具有宽容的精神。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发生矛盾的后果中体会到 ,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 ,才能享受到快乐。 第五 ,多考虑报复的危害性。提醒孩子想一想 :当你从报复行为中体会到一时的“解恨”和给报复对象造成危害时 ,自己会不会得到对方更大的反报复 ?会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会不会触犯刑律 ?须知 ,欲加害于他人的人 ,最终多半是害了自己。 报复的意思: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