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句意为: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出自唐代诗人祖咏《终南望余雪》。
诗句赏析:
“林表明霁色”,雨雪初霁时,阳光给树林涂上了一层暖色。这一句描绘的是终南山上的树林,也进一步解释了上一句“积雪浮云端”的原因。雨雪初晴的时候常常是没有云的,上一句中的“浮云”很可能不是真的云,是诗人将山顶的积雪比作浮云。
试想一下,阴天时候能见度比较低,由阴转晴后的阳光更加耀眼,这种情况下“浮”字更加贴切。前三句写的是望中所见,是写景,最后一句转入抒情。“城中增暮寒”,傍晚的长安城中增加了寒意,使得诗作的描写丰满起来。
原诗:
《终南望余雪》唐代: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释义: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祖咏 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考官让其重写,他拒绝了。最后未被录取。
赏析:
应试诗,首先要切题,这首诗诗题《终南望余雪》,题眼就在一个“余”字,余雪,就是残雪。
终南阴岭秀,这一句首先点了诗题中的地点,阴岭二字,看似随口而来,却别有匠心,从长安望终南,看到的自然是阴岭(此岭),而也正因为是阴岭,所以峰顶的积雪化得更慢,故有残雪。首句道出余雪之因。
积雪浮云端,积雪在云端之上,言山之高伟,这一句从上一句秀字来,又点出了诗题中的望余雪之意。这两句点完题意,接下来,诗的重点就在“余雪”这个题眼上了。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残雪反射的寒光在树林的上空闪耀,让人有一种寒光凛凛的感觉。下雪不冷化雪冷,残雪正在融化,整个长安城都变得更加寒冷。
霁色添明,暮寒加剧,分别从视觉上和感觉上写残雪的凛凛寒色,中有残雪之魂在。这首诗,如月吐层云,光明渐现,写得缥渺森秀,不愧是咏雪的最佳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终南望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