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后汉书.党锢传序》译文

2022-04-02 综合 104阅读
  孔子说:“人的本性差不多,习性相差很大。”意思是说人情感(喜欢或厌恶)的本质相同,但是人的情感被改变、熏陶的途径不一样。严格遵守意志行为就不会越轨,牵挂事物思想就会变动。所以圣人引导人们调理性情,约束放纵的行为,谨慎交友,节制偏好,虽然人的情感品性有万种区别,特性、知识各自不同,对于熏陶事物,形成习俗来说,是一样的道理。国家将亡的时候人心分离,帝王之道衰败残破,还仍然要用仁政规范自己,凭借义举成就事业。举止合乎情理,就身正气壮;一句话违背了情理,就不会被尊重得不到信任。大概从前圣人遗留的思想,有值得我们追求学习的地方。
  统治者对人民的恩德减弱以后,奸邪狡诈的人就会出现。强大的因为决战胜利称雄,弱小的因为狡诈拙劣的人遭受委屈迫害。竟然有的出了半个主意就能得到万金的赏赐,被采纳了一个主张就能得到富贵高职。有的平民身份却能当上官职,脱去破草衣升任大臣宰相。读书人掩饰虚浮夸夸而谈,只要能炫耀才能获得名利的机会,不用约定就会像影子一样蜂拥而至了。人们从此喜好争斗,根据时代不同随之改变立场气节,这种风气不能忍受,这种害处不能消除(积弊难返)。
  到了汉高祖仗剑起事,武夫们勃然兴起,法律宽松,礼节简陋,继承了战国四君子遗留的风格,人人都怀有欺凌上级的思想,轻视死亡,注重义气,恩、仇必报。私家就能发号施令,权力旁落到匹夫庸人手里,任意侠勇的行为,形成了风气。从汉武帝以后,推崇儒学,满腹经纶,胸藏治国之道,一旦见解不合,发生误会,以至于有了学术派别、党同伐异(偏袒同自己意见的一样的人,攻击同自己意见不一样的人)的说法,读书做学问的人,一时非常繁盛。到了王莽专专权反动,最后篡夺了王位,忠义之士,耻于做官,于是抛弃了荣华富贵,宁愿贫穷饥饿。虽然经过光武中兴,恢复了汉朝刘氏的通知地位,但是洁身自好的行为,争相效仿,远离朝廷的风气,当时很严重。到了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君主无道政治荒唐,国家的权力交给了宦官阉人,读书人耻于和他们为伍,所以人民愤怒,读书人横加非议,于是激昂陈词,互相攻击,品评大臣,评价执政者(是否称职),倔强刚直的风气,从此盛行了。
  上面好则下面必然更好,矫正弯曲让它挺直一定会过头,就是这个道理。像范滂、张俭这些人,心灵纯洁忌恶如仇,最后被诬陷结党谋私,不就是这样吗?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