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河南有没有远古犹太人 有说明的先来

2020-06-14 综合 99阅读
河南黄河岸边的中国犹太人
这是一个民族的一次迁徙经历,因为年代的久远而蒙上了蹊跷的迷雾。追逐生存环境的犹太人在到达中国后竟产生了乡土观念,由经商到入仕,由漂泊到安定,最终融身于汉民族的血脉。他们的后人延续到今天,身体里恐怕只剩下了千分之一的血统,一千年的时间究竟是太久了。
为了撩开历史的迷雾,自那个承载过盛荣又遭遇过灾难的古城归来后,我们拜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殷罡先生,他对中国开封犹太人的历史兴趣盎然,也有不菲的研究成果。在他的描述与推测下,千年前一个民族的由来与变迁缓缓地展现出来了。
他们来自何方
商人或许是国家间相互往来最频繁的使者,当唐朝的盛世在世界上声名远扬的时候,头脑灵活的商人就带着他们的珠宝、棉布千里迢迢地赶来了。奇异的服饰,轮廓突兀的相貌,人们区分不清是波斯人,阿拉伯人或者犹太人,而他们都是交易的能手。商人仅仅是这个国家的过客,最终还要返回自己的家园,一个民族的集体迁徙,背后则有更深刻的缘由。
在中亚的布哈拉地区(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有一支古老的东方犹太社团,他们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布哈拉土地肥沃,盛产粮食和棉麻,犹太人自公元6世纪起就定居在这里,这些没有返回耶路撒冷的“巴比伦之囚”及其后代甚至没有遭受过罗马人的统治。公元8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向东扩张时占领了布哈拉,于是在一个世纪的岁月里,这里充满了动荡与不安。犹太人倔强的天性流露出来了,为了抵制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迫害,他们开始流散迁徙。布哈拉是他们曾经寻找到的一片乐土,现在他们要为生存再次出发。
公元10世纪末期、中国的北宋初年,一个不少于百人的完整的犹太社团从布哈拉取道丝绸之路进入了中原,停留在开封附近。当时的开封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为生意往来和企图定居的中亚人多到开封百姓见怪不怪的地步。都是高鼻深目、满面胡须,人们难分彼此,犹太人也就被混称为波斯人或阿拉伯人了。宋王室崇尚道教,对外来宗教虽然容纳但也有所防备,况且朝廷的敌人蒙古人和契丹人都来自北部和西部,对同样来自这些地区的外国人,他们只有谨慎地将其安置在首都边缘,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
200年之后,金朝的军队还是攻入了中原,犹太人却不愿随北宋王室南逃。此时的开封几乎成为一座空城,100万的人口只剩下5万,昔日的喧哗一去不返。犹太人就是此时在开封城内得到了永久的安居地,并第一次建立起犹太会堂。然而在现存最早的、于明代篆刻的犹太石碑上,开封犹太人用南宋的年号记录了他们建堂的时间,似乎有意掩盖他们于金代存在过的事实。不难理解,当朱元璋重新恢复了汉人的统治政权后,当年没有南逃的犹太人惟恐自己臣服金人的举动遭受报复。
他们为何消失了
开封是当时中国犹太人的三大聚居地之一,但对比江浙一带的南京、杭州、镇江和西北的陕西、宁夏,它显然是中国犹太社团的中心,犹太人在这里存留时间最长,留下的遗迹也最多。
明代是开封犹太社团人丁兴旺的时代,人数过千,而且多生活富庶。他们精通生意之道,又重视教育。据史书上记载,在开封考取进士的犹太人就有20多位,当地大宗的商业更是少不了他们。然而犹太人被汉民族同化也恰恰发生在这个时候。
在移居开封的几百年来,他们一直严格遵从自己的宗教和生活习俗,守安息日、守禁食、守割礼、禁食猪肉、每日3次到会堂祷告。
元代的犹太人一度高人一等,被蒙古统治者列为第二等色目人,同属于统治阶层,同化现象是不会在这个时候发生的。汉人重新夺取政权后,颁布了非常严格的法律,胡服、胡语、胡饰一律被禁止;《大明律·蒙古色目人婚姻条例》中更明确规定:蒙古、色目人不许自相嫁娶。犹太人不仅要说汉语、学习汉文化,还要与汉族女子通婚,同化进程的迅速可想而知了。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这些亚当的后人纷纷改取汉族姓氏:“列维”改为“李”,“示巴”改为“石”,“亚当”改为“艾”……其中一名叫俺三(实为锦衣卫特务)的犹太人因为告发明成祖朱棣的弟弟朱橚谋反有功,被赐了以开封为都的宋王室的姓氏——“赵”,联想教经胡同里最后一家犹太人后裔该可以追溯至此吧。
犹太人在中国并没有遭遇到任何歧视。朱元璋在制订新的民族政策时特对开封犹太人下了一道“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的圣旨,也许正是这种平等宽容的环境一点点消融了他们的民族性,再加之社团本身就十分弱小,血统的逐渐淡化使得百年之后从外貌上看,开封犹太人与汉人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他们沿用了千年的波斯语也渐渐被淡忘。
从明代开始,朝廷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封闭了西北边疆和海路,中国的百姓与世界隔绝了,开封犹太人也失去了与西亚、北非聚居地的联系。1850年,开封犹太社团的最后一个拉比(犹太教的职业神职人员)去世,却没有人能来接替。以往每个拉比要带几个学生,一个拉比死了由他的儿子继任,这是犹太人的传统。但随着拉比知识的逐步萎缩,年轻人的心已不再被信仰所吸引。犹太会堂最后一次被洪水毁坏后便无人重修了,一次完整的祷告都无法组织进行,开封犹太社团真正地消亡在浩瀚的历史岁月里。那些身体里有着微弱的犹太血统、仍住在开封的人们,他们的祖先的确是古老的来自中亚的犹太民族,而延续到他们仅仅只能称作是中国古代犹太人的后裔了。
谁发现了他们
开封犹太人一直以来只知道自己是以色列人,而不知“犹太”的称呼。
17世纪初,一个名叫艾田的开封犹太人赴京参加进士会考。他慕名拜访了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两人深谈之后利玛窦惊奇地发现眼前这个认识希伯来文的男子竟是古犹太教的信徒。后来利玛窦几次派人去开封实地调查,证实了自己的判断。他以为中国犹太人远离聚居地,和异教族的迫害,希冀从他们手中发现更古老的《圣经》版本,但他失望了。开封犹太人还在等待救世主弥赛亚,而利玛窦却向他们宣告耶稣已经降临,宗教间的隔阂也隔开了人心,但不管怎样这是利玛窦在中国的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
中国古代犹太人是幸运的,当他们的同胞被一次次驱赶屠杀时,他们在东方繁衍生息。犹太男子遭屠杀后,女人被抢掠替别的民族生儿育女,犹太人只有依靠母系延续自己的民族,直至今日,而开封的犹太人却一直保留着初始的以父亲维系血统的习惯。
今天的开封犹太人后裔与汉族已融二为一,而汉族本身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不断地吸纳外来民族,难寻纯粹。也许人类最高的境界就是心灵上的无种族与无贫富的差异吧。
中国古代犹太人及其后裔的迁徙和分布
据调查,曾居住在中国开封市的古代犹太人,从开封迁移止全国14个省市的50多个市县,至今已同汉 回 满等民族自然融合。此外,也有移至海外的,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形成这样的局面,既与复杂的历史源源,也有近时原因。
一 历史的回顾
北宋时期(960~1127),经过千山万水进入中国并定居在东京(现河南开封市)的犹太人共有70姓,即70个家族。最盛期,曾发展至73姓 500余家。根据古老习惯,如以“八口之家”计算,约有4400人口。然而到了明神宗年间(1573~1620),居住在开封的犹太人只剩下10~12家,即10~12个姓氏或家族。崇祯15年(1642年)9月,开封受到了历史上第二次毁灭性水灾。当时城内共有37万8千余口,幸存下来的不足10万(死亡比例约占76.2%)。犹太人得以随波逐流侥幸逃出泽国者计有200余家,约2000人(遇难比例约在50%以下)。到了清顺治10年(1653年),犹太人随同汉回等民族陆续返回开封的,只有李 越 艾 张 高 金 石 七姓(家族)。历史上,李 金 张 赵 均有“同姓,不同家(家族)”的重姓。“七姓八家”的传说就是从这个时期或者少后一些时候才流传开来的。此外,犹太人周氏和白氏家族也是北宋年间定居开封的70个家族中的成员。
二 迁徙的种种原因
中国古代犹太人的故乡开封,自古号称“兵家必争之地”。远古的历史且不说,既从北宋年间犹太人定居开封以后说起,发生在开封或开封周围的著名战争就有: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1月至闰11月,金兵先后两次围攻东京之战;
金朝(当时的开封在金朝统治之下)开兴元年(1232年)3月,蒙古兵围攻卞京之战;
元朝至正18年(1358年)5月,红巾军攻打汴梁(元朝改卞京为汴梁路)。次年8月,元兵又攻入汴梁;
明崇祯14年(1641年)2月~15年9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三次围攻开封城。明朝统治者掘河水淹围城的起义军,竟把累代名城再次毁灭;
清军入关时,也曾引起中原地区的震动;
咸丰3年(1853年)5月,太平天国北伐军逼临开封;
根据历史资料,上述兵燹和战乱以及道光21年(1841)6月至次年2月黄河洪水围城的灾害,都曾引起规模不等的犹太人离散。
黄河泛滥成灾,也是造成犹太人流散的重要原因。明崇祯15年黄河洪水给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开封人民造成的灾难在上面已经讲过。清道光21年黄河又在张湾决口,惊涛骇浪竟至围城8个月。造成开封历史上又一次特大灾害。开封城内“富者贫,贫者丐。”于是也有一些犹太人外出谋生。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女儿外嫁 在外地落籍经商等,但为数教少。
三 分布
中国古代犹太人及其后裔从开封迁移至全国各地,现已查知的计有14个省市(中央直辖市)的50多个市县。即:
江苏省的南京市 徐州市 镇江市等地
河南省的开封(县)郑州市 洛阳市 新乡市 安阳市 商丘市 漯河市 平顶山市 三门峡市 焦作市 杞县 尉市 通许 兰考 中牟 巩县 浚县 长垣 武陟 上蔡 禹县李封煤矿等地;
北京市 上海市
河北省的邯郸市 安次市 东光县 峰峰煤矿等地;
陕西省的西安市 宝鸡市 汉中市 凤翔 白水 凤县 石泉县等地;
四川省的成都市 宜宾市等地;
山西省的太原市 临猗县等地;
湖北省的武汉市 襄樊市 黄石市等地;
甘肃省的兰州市 泾川县等地;
青海省的西宁市 海西州等地;
山东省的邹平县;
广西省的柳州市;
新疆省的和田县。
自然,这些从开封迁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犹太人都是很分散的。多数为一地一户。每户多则为5口,少则每户只有一人(犹太人或其后裔嫁出的女儿,只作一户一人计)。因而他们习惯于顺应环境,很快与当地居民结合,如丝丝细雨,滴如茫茫大海中一样,无影无响,迅疾于沧海混然为一体。从历史上看,这是犹太人与汉回 满等民族自然融合的原因之一;就现在看来,也是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
开封的犹太人后裔
当年,他们的祖先辗转跋涉,终于找到了这个“东方圣城”;如今,这支后裔尚余七八百人
大约在1000年前,大批遭受迫害的犹太人背井离乡,分头寻找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他们当中的一支,长途跋涉,一路东进,最终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东方圣城”———中国当时的京城汴梁(今开封),从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今天,在开封生活的犹太人后裔有七八百人,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回族、汉族相差无几。
春节前夕,本报特约记者走进古城开封,走进犹太人后裔家里,匆匆翻开了一部开封犹太人“千年史”……
万里跋涉寻找东方圣城
关于古代犹太人东进汴梁的途径,学者们有三种说法。一说他们自波斯往东,经中亚细亚丝绸之路,越过葱岭进入中国,然后经新疆、甘肃到达中原。另一说是取道印度,循海上丝绸之路过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在中国沿海登陆,辗转到开封。再就是“双源”说,两路都有。
不管从何而来,这批犹太人到达繁华的大都市汴梁时,当时的大宋皇帝(据考是北宋真宗—徽宗年间,即公元998年—1125年间)十分热情地欢迎了他们,并说:“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官府允许他们和汉族一样,具有居住、迁徙、谋业、就学、置买土地的自由,可以保持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这使这批流浪他乡的犹太人感受到:汴梁就是他们的“东方圣城”!
乐土乐业融进中华大家
犹太民族十分善于适应环境、平衡文化差异。当他们找到了自己认为是美好的地方时,就会落地生根,顽强开拓。
起先,这批犹太人用希伯来文化维持本民族的独立性,说希伯来语,起名用希伯来文。为了保养自己本民族的意识,他们长年念诵《摩西五经》。随着经济上的富有,他们在开封的闹市区建起了一座壮丽恢宏的“一赐乐业教清真寺”。
一赐乐业教是中国古代犹太人独有的民族宗教。他们不向他民族宣教,也不吸收别族人入教。有了清真寺,犹太人的活动步入鼎盛时期,当时的教众有5000余人,刚来汴时的七姓八家,也繁衍至73姓500多家。
然而,区区几千人对于泱泱中华,毕竟是个小数字,何况他们还认为是生活在“东方圣城”呢。中华本土文化以独有的魅力亲和着这批“客人”。他们由讲汉话开始,到用汉族姓名,适应汉、回、满族的民俗风情。特别是儒家文化“学而优则仕”的浸润,科举考试制度给予他们的平等机遇,使他们中一批有志之士不仅转变了价值观,而且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思想、情趣、操守融进汉文化中。也正是这批人,较早地成为中国古代犹太人中的“书香传家”、“累代官宦”,并成为犹太民族与汉民族自然融合的促进者、带头人。他们率先突破“族内通婚”的藩篱,迎娶汉女为妻。
通婚带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血缘关系的融合和体质特征上的变异,更重要的是在父系母系的潜移默化下,原有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兴废教寺见证千年浮沉
翻开开封的史册,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中,有不少是犹太人后裔。这一现象,明、清尤盛。
传说有一次康熙夜过开封,步入犹太人后裔石子玉开设的汴绸庄店观赏良久,连连称赞:“好汴绸!好汴绸!”从此,石子玉家的汴绸就成了供应皇室的贡品,并远销外地。石维峋家的万福楼黄金珠宝,也是享誉天下。他制作的凤冠曾令慈禧把玩不释。官宦世家赵城———赵映乘是最早进入统治阶层的中国犹太人知识分子。赵映乘多才多艺,精通希伯来文,儒学造诣颇深,著有《〈圣经〉纪变》、《劫难图》30册、《四竹堂纪异》240卷。
清咸丰年间,一场黄河大水吞噬了开封,也吞噬了凝聚中国犹太人的一赐乐业教清真寺。此次灾难前,开封曾几次遭受洪水的袭击,但每次浩劫后,犹太人都与当地人一样重返家园,修路建房。一赐乐业教清真寺也几次沉没于淤沙之下,但一次次都被重整修葺了。最后一次整修是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不过,此次整修已显露出出资的犹太族人财力的枯竭。
随着嘉道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间)一赐乐业教清真寺最后一位懂得希伯来语的司祭去世,这个民族就失去了其主体文化的支柱。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