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繁殖观赏蕨类植物?

2020-08-16 家居 134阅读

蕨类植物没有花器官,不会开花,因此不能产生种子。主要采用分株繁殖和孢子繁殖。

分株繁殖方法简单易行,但繁殖系数较低,一般在繁殖量不大时以分株繁殖为主。分株多在春季萌叶前或结合春季换盆时进行。老植株分株时,每一根团可分3~5丛,每丛带健壮叶4~5片(见彩图80、81);

彩图80

彩图81

地下匍匐茎产生的块茎部位,会发生初生叶,形成新植株,可分栽,但苗较小。

在蕨类植物成熟叶子的背面,有许多排列规则的褐色小点,这就是蕨类的孢子囊群(未成熟的孢子囊群呈白色或浅褐色),每个孢子囊内都含有许许多多的孢子(见彩图82)。

彩图82

蕨类植物的孢子是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单个细胞,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只有在一定的湿度、温度及pH下,才能萌发成原叶体(见彩图83),

彩图83

原叶体微小,只有假根,不耐干燥与强光,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受精作用发育成胚,再萌发成蕨类的植物体(孢子体)。蕨类的孢子非常细微(似灰尘状),培养期中抗逆力弱,需精心管理,在空气湿度高及不受病害感染的环境条件下才易成功。其人工培养过程如下:

(1)孢子的收集。

孢子多在春、夏季成熟,选取囊群已变褐色但尚未开裂的叶片(用手执放大镜检查)剪下,放入薄纸袋内于20℃左右温室下干燥一周,孢子便自行从孢子囊中散出。将叶片取出并清除杂物后,准备播种或移入密封玻璃瓶中冷藏备用。

(2)培养基质。

播种基质以保湿性能强、排水良好的人工配置基质最好。可用两份清洁的水苔与一份珍珠岩混合而成。也可用泥炭作基质,将其搓成细面,放蒸锅内蒸1小时进行彻底消毒。然后装入干净的浅盘内,稍压实,搞平后用新鲜的自来水,采用盆底浸水法给水,让基质浸湿透,再播入孢子。

(3)播种与管理。

将收集的孢子均匀地抖撒在盆土表面,不要覆土,立即盖上玻璃保湿,放18~24℃无直射光处培养。播种时,为防止漂浮在空气中的其他孢子落入盆土中,最好先在室内喷水,减少或消灭空气中的粉尘。发芽期间用不含高盐的水喷雾,始终保持盆土湿润和高的空气湿度,并适当荫蔽。孢子约30天左右开始发芽,从绿色小点逐渐扩展成平卧基质表面的半透明绿色原叶体,直径不及1厘米,顶端略凹入,腹面以假根附着基质吸收水分养料。

(4)移栽。

若原叶体太密,在生长期间可移栽1~2次。第一次在原叶体已充分发育尚未见初生叶时;第二次在初生叶生出后进行。用镊子将原叶体带土取出,不使受伤,按2厘米株行距植于盛有与播种相同基质的浅盘中。移栽后仍按播种期间相同的方法管理,至有2~4片复叶时再分栽。一般经过2~3个月的培养,即可抽生出大型羽状叶片。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