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养水转贴大家都知道,从水龙头放出来的自来水是不适合直接养鱼的,必须先除氯、增氧,要求高的,还要对水的硬度、PH进行调整。我们通常把进缸前对水的处理称之为做水,当然,也可以把做水看作是养水的一个环节。经过除氯、增氧、调整硬度和PH值的水算不算好水呢?从常用的测试指标来看,可以算好水,但这种水有两个缺点:一是不够稳定,二是比较瘦。用做好的水养鱼,水质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因为它缺乏自净能力;做好的水通常比较干净,几乎没有有害的物质,但同时也缺少对鱼和其它生物有益的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说,养水就是培养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的物质转化作用使水获得自净能力。水族箱既是鱼的饭堂,又是鱼的厕所,鱼的吃喝拉撒全在里面,本来干净的水很快就被污染了。残饵、鱼便等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腐败,产生有害的物质,特别是氨和亚硝酸,对鱼有强烈的毒性。此外,有机物的分解会大量消耗氧,使水中的溶解氧浓度降低,引起鱼的浮头,一些致病菌也会乘机繁殖起来。氨毒、缺氧,还有鱼病,是养鱼(包括水产养殖)最常见的三大问题。
新鲜的自来水中只有少量的细菌(以自养菌为主),但放了鱼以后,由于有机物源源不断地进入,各种异养菌开始繁殖,有机废物逐渐被分解,转化为无机物,又为自养菌(如硝化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条件,各种浮游生物、原生动物等也相继出现,水中的生物和各种成分趋于多样化,并形成了简单的食物链,水开始具有了活性。
各种菌类不仅仅生活在水中,在缸壁、底砂、以及缸内其它固体表面,都附生着大量菌类,硝化细菌主要是附着在物体表面生活,水中反而数量很少,而且缺乏活性。还有许多异养菌也是在固定表面上生活更有活性。一个良好的微生态水环境,包括水体、缸体和过滤系统各个要素,离开了缸,水的稳定性就会降低,同样道理,一个成熟的好缸,也不会因为日常换水而破坏水的稳定性。
养水可以很简单,在水族箱里放入干净的水,再加几条闯缸鱼,就可以开始养水了,古人养鱼都是用这种方法。现代的水族箱,一般都配有过滤器,包括滤材。我们一般把滤材分为物理滤材、化学滤材、生物滤材三大类,实际上,大部分物理和化学滤材同时也有生物培养功能。配置生物滤材的目的,是为了给各种微生物提供充足的附着表面。在水族箱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果受到生存空间的限制,就很难适应高密度饲养的负荷,利用滤材扩大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就能够获得比自然条件下更强大的自净能力。适合微生物附着的滤材种类很多,我们通常会选择比表面积大的材料,以减少过滤器的体积。应该注意的是,滤材为硝化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并不是说只有硝化细菌才能利用,其他微生物也会去抢地盘,事实上,在开缸阶段,首先繁殖起来的恰恰是各种异养菌,在生存空间竞争方面,硝化细菌较为吃亏一点。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滤材,扩大生存空间。
在滤棉上有较多的有机物,这里也是异养菌大量繁殖的地方。除了滤棉外,还可以使用生化棉作为菌床,因为它的孔隙比较大,不容易堵塞,可大大减少日常维护。底砂也是一种良好的滤材,既可以培养硝化细菌,也可以培养异养菌,另外,底砂可形成局部乏氧区,对某些厌氧菌的生长有利。现在流行的石英(玻璃)环,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是公认的优秀滤材。有的人认为,石英(玻璃)环是专门培养硝化细菌的,应该避免异养菌去争地盘,主张通过前置物理过滤,挡住有机物进入过滤系统的通道,形成有利于硝化细菌而不利于异养菌的生长环境(据说硝化细菌不喜欢有机物多的地方),这种想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样简单。被分解的水溶性或微小颗粒有机物,一般的物理过滤无能为力,指望前置物理过滤切断异养菌的食物来源是不可能的。市面上销售的方(圆)桶过滤器,其滤材的标准配置,恰恰是把滤棉放在最后,这样做当然有它的道理。
有不少人只强调硝化细菌的作用,看不到异养菌对维持水质的重要性,常常把一些由异养菌造成的水质问题,如生物性浑浊、油膜、浮沫等,算到硝化细菌的帐上。其实,水族生态是一个系统,不同的微生物各有自己的作用,硝化系统固然重要,但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也不能忽略,不要担心异养菌的活动旺盛会增加硝化系统的负担,由于富营养化带来的弊病远比NO三的累积更难处理。
有机物浓度偏高,虽然对大多数鱼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患。水中常见的纤毛虫,在有机物浓度高的情况下容易大量繁殖,这是水族箱中爆发纤毛虫病(如白点病)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生物耗氧量大,各种好氧微生物和鱼争氧,对鱼的健康不利,鱼的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得病。有机物浓度高还为各种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种环境中,鱼儿易患水霉病和细菌性肠炎等疾病,有些微生物,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杆菌、痢疾杆菌等,会产生多种外毒素和内毒素,对鱼有直接的危害。此外,富营养化还会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也不利于观赏。
养水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有一些方法可以加快这个过程。
一)休眠状态的硝化细菌,只有在水中的氨氮达到一定浓度才被激活,主动在水族箱中添加一定量的含氮物质,可加快硝化系统的建立。常听有人在开缸时添加硝酸铵、味精(含漆%左右氨基酸态氮),或死鱼虾(含蛋白质、氨基酸)等,就是这个道理。
二)现在市面上有许多成品硝化细菌销售,也可以考虑添加。硝化细菌属于自养菌,必须在体内合成有机物,繁殖比较慢,建缸初期添加足量的硝化细菌,有助于硝化系统的建立。如果缸里已经有一定数量的鱼,还可以减少氨和亚硝酸对鱼的毒害,比较稳妥的做法是按说明书每天添加一定量的硝化细菌,连续二三星期。
除了纯硝化细菌,近年还出现了不少复合型的硝化细菌,里面有多种有益菌,建议优先选择。
三)有机物的分解需要消耗大量氧,会造成水体氧含量降低,不仅威胁鱼的生存,而且不利于好氧菌的生长和工作。及时补充水中氧的损耗,在有机物浓度高的情况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硝化细菌是典型的好氧菌,在缺氧时无法有效氧化氨和亚硝酸盐,而氨和亚硝酸盐达到一定浓度时也会造成鱼的死亡。过滤系统的效率和氧含量成正比,采用供氧良好的滴流或呼吸(潮汐)过滤方式,可以加快菌膜的生长,如果采用其它过滤方式,除了提高水体的溶氧量以外,也可以考虑对过滤系统进行局部增氧。在水族箱中最容易出现缺氧的是下层特别是底部,利用气泵、水泵等造流,完善水体循环很有必要。
硝化系统的建立通常只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快则二0天,这时养鱼已经没有大的问题了,但由于生物系统尚未稳定,抵抗冲击的能力比较差,处理不好就容易出问题。开缸后具体需要多长时间系统才能达到稳定很难说,也许一个月,也许几个月,有的水族箱甚至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影响系统稳定的因素很复杂,比较常见的是生物过滤系统薄弱,负荷能力不足,此外,随便增加鱼只数量或频繁更换品种;饲喂不定时不定量;过度清洗滤材;过滤器时开时停;以及随便在缸内用药等不当的做法,都会妨碍系统的稳定性,甚至造成系统的崩溃。
微生态系统的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能够适应短时间的外部变化的压力,如饲养量或投饵量的变化;(二)对环境压力具有抵抗性和修补能力;(三)可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如跟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调整。稳定性和微生物的多样化有关,一个稳定的系统,其微生物的种类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不会因为个别种群的变化影响整体结构。当微生物的种类达到某个程度,并形成相对均衡的结构,系统才能获得比较高的稳定性。
再好的水也需要维护,从这个意义上说,养水贯穿于养鱼的全过程。对于一个良好的水族生态系统来说,水质的日常维护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控制好鱼的饲养密度和投饵量,保证过滤系统正常运转,再加上适时换水就可以了。当然,对水温和PH值等也要注意观测,必要时加以调整。
在水族箱这个人工生态环境中,很难形成完整的物质循环,由于饲养密度高,有机物分解的压力大,可能会出现分解不完全的现象,一些中间产物不能被继续分解,只能通过换水来稀释。某些矿化物,如硝酸盐和磷酸盐,利用生物法去除有一定难度,这些物质的积累,是相当常见的问题,这也是水族箱需要定期换水的原因之一。换水的频率和换水量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是根据饲养密度、投饵量、水族箱的有效容积、鱼的品种、生物系统的净化能力等灵活掌握。有的缸一两个月不换水,鱼的状态仍然良好,饲养密度大的可适当提高换水频率,如果水有腥臭味,或鱼的食欲下降,就应该马上换水。对于许多水质问题,换水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过度依赖换水来维持水质,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
家庭饲养观赏鱼受到条件的限制,水族箱的数量和容积有限,而许多人见到喜欢的鱼就忍不住买回来,饲养密度越来越高,再加上投饵无节制,加重了水质的污染。生态系统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稳定性差,缺乏缓冲能力,水质波动大,对鱼不利,如果耗氧和复氧平衡不好,还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控制饲养密度是维护水质的一个重要保证。在专业养殖中有生态防病的做法,即合理掌握放养量,以保持鱼、环境、致病病源三者的关系处于平衡状态,实现效益最大化。家庭养鱼一般不追求效益最大化,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好处多多。
有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什么是老水?从字面上看,老水就是养鱼时间比较长的水,这样的水未必是好水。如果我们把老水理解为通过长期养水获得的具有活性和稳定性的水体,而且日常换水不改变其性质,那么,这样的水就是好水。有时,鱼病了不一定用药,放在老水中静养一段时间就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