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建筑中歇山顶、庑殿顶、悬山顶、应山顶的特点
1、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 又称九脊顶。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 。
2、庑殿顶,屋顶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内凹陷形成弧度,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 五脊四坡式。
3、悬山顶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为挑山或出山)。一般有一正脊和四垂脊,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山墙的山尖部分可做出不同的装饰。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
4、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特点是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两面屋坡。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 。
二、区别
(一)概念不同
1、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改今称,又名九脊顶。 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 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2、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俗称“四面坡”,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3、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 又称“挑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是两面坡顶的一种,也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
4、硬山顶,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五脊二坡式, 左右侧面垒砌山墙,多用砖石,高出屋顶。屋顶的檩木不外悬出山墙。屋面夹于两边山墙之间。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
(二)出现时期不同
1、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宋、元时期,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
2、庑殿顶出现最早,约出现于先秦时期。
3、歇山式屋顶最早见于汉厥石刻。
4、硬山顶出现于明清时期。
(三)等级不同
1、歇山顶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
2、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各屋顶样式中的等级最高。
3、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
4、硬山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
三、何时采用
1、歇山顶规格仅次于庑殿顶,古代五品以上官吏的正宅才能使用,后来才用于民宅。
2、庑殿顶多用于宫殿、坛庙等皇家建筑。
3、悬山顶多用于民间建筑和次要地位的建筑如神橱、神库、配殿等 。悬山顶有利于防雨水,南方则多用悬山。
4、硬山顶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间建筑。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北方民居多硬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