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怎么治?

2022-04-18 健康养生 88阅读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和发育障碍。轻者可无症状,称为钩虫感染。钩虫病患病率虽不及蛔虫和蛲虫,但对儿童健康及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

病原学:钩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和十二指肠,所产的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温度湿度适宜的土壤中,经5~8天发育为感染期的幼虫,幼虫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周,当接触人体皮肤或粘膜时,即可侵入人体,被血液循环带至肺部,沿气管上行至咽喉部,随人的吞咽活动被吞下,最后在肠道发育为成虫。自幼虫侵入皮肤至成虫成熟产卵,一般需时约5~7周,成虫在肠道寄生存活多在一年以上。

传播途径:皮肤接触污染的土壤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患者为传染源,随地大便及人粪施肥以致地面污染,虫卵随粪便在泥土中发育为幼虫,当小儿赤足或裸体坐于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泥土上,幼虫即可侵入皮肤而感染。也可通过生食被污染的蔬菜;吸吮被污染的奶瓶等食具感染。一般说来,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成人高于儿童,小儿年龄愈大,发病率愈高。

临床表现:幼虫和成虫都可以引起人体损伤,但成虫对人体危害更大。

幼虫所致症状:幼虫钻入皮肤可能发生局部瘙痒性小红疹,多于数日内消失;当幼虫移行至肺部时可引起肺部炎性改变,出现咳嗽、气喘、发热,上述症状多于数天后自行消失。

成虫所致症状:主要为慢性失血性贫血,成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咬吸在肠粘膜上,摄取血液,而且经常改变咬吸位置,导致肠粘膜多处受损,不断出血,形成小溃疡和炎症改变,影响消化和吸收,除贫血外,患儿还有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表现。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患儿逐渐出现面色苍黄、皮肤干粗、毛发疏稀、失去光泽易于脱落,营养发育均差,精神萎糜、表情淡漠、不愿活动,部分患儿有异食癖,其原因与缺铁性贫血有关。病情严重者可影响体格和智力的发育。

诊断:在流行地区,患有贫血、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的小儿,都应怀疑本病,主要依靠从粪便中查到虫卵确诊,饱和盐水漂浮法可提高阳性率。

治疗:⑴驱虫治疗:可选用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肠虫清)、双羟萘酸噻嘧啶(抗虫灵),详见常用驱肠虫药。⑵治疗贫血和营养不良:补充铁剂,少量多次输血,同时给予富含维生素与蛋白质的饮食。

预防:在流行地区进行普查、普治,不随地大便,防止土地被含有虫卵的粪便污染,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赤足行走,教育小儿不在泥土上玩耍,婴幼儿穿开裆裤不宜直接坐在土地上,以防止钩幼虫入侵;不喝生水,不吃生菜,以防止钩幼虫经口传染。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