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一、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应考虑过敏原和机体免疫状态两个方面。一方面尽可能查出过敏原,使过敏者避免与之接触;另一方面根据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有针对性地切断或干扰其中某些环节。二、I型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引起的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的一种发生快消退亦快的免疫应答,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生理功能紊乱。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三、主变应原:1.某些药物及化学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类、普鲁卡因、有机碘。2.吸入性物质:粉尘颗粒、尘螨、真菌菌丝、真菌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3.某些酶类:细菌酶类物质、漏仿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等。4.食物蛋白:奶、蛋、鱼虾、蟹贝类等。四、治疗原则:1.脱敏治疗:⑴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分钟)多返桥纤次注射的方法进行脱敏;⑵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对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可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消蔽次注射(皮下注射)[1] 相应变应原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2.药物治疗⑴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①阿司匹林;②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前列腺素E;③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抗组织胺药;④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氯化钙等;⑤免疫新疗法。五、预防措施:1.远离变应原:避免与变应原接触;2.临床检测变应原:以便找出变应原。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