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最精锐的步兵 1939至1943年的日本军队
当前有许多热播的影视节目描述战争故事,穿插了许多战斗场面。这些战斗场景是作为全剧亮点编排的,其摄制成本也是高于一般戏份,但实际上多为戏中最大的败笔。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编导人员缺乏最基本的军事及历史常识。
例如《亮剑》的开场戏: 日军一个联队攻击我军李云龙一个团,战斗起始于我军依壕坚守,日军攻击。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剧导开始恶搞。他先让我军参谋人员盛赞日军最高指挥官军事教育背景,然后让日军未经炮火准备, 甚至还没有设置压制火力,就发动步兵密集队形的冲锋。李团长一声令下,我军长短枪一齐开火,百米开外的日军被打得人仰马翻。类似的场景几乎可以在绝大多数抗战剧中见到。这是对我军前辈英烈们的污蔑,也是对历史无知的歪曲,因为人们会讲同这么烂的军队打,还搞出八年抗战,我们的父辈可真够无能的。
照这样的打法,冲来百十来个日本兵根本不够李团填牙缝的,而且这样的冲击搞上三五次,双方兵力对比会反转,介时谁消灭谁都很难讲,这样算来一个联队千余士兵敢攻击李团简直是军事恶搞。然而所有知道抗战史及我军军史的人都知道, 如果我八路军一个团被日军一个大队(1/3个联队)缠住就十分危险; 被一个联队攻击, 损失过半就是个很好的结局了。为什么会这样? 这与敌我装备、单兵技战术及战术指挥水平有关。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个主力团应有轻机枪十挺,重机枪一至三挺,轻迫击炮一至五门,平射炮(山步炮)一至二门.但是炮弹奇缺, 一般所有口径炮弹总数不会过百。重机枪配弹不会多于六百,轻机枪配弹不会多于五百;而步枪配弹不会多于三十。八路军的团编制从人数上讲比较乱, 少至八百, 多至五千都称一团。一般主力团都在二千五至三千左右。但其中许多人的火器太差, 不能算火力; 这些人的作用是分散敌人火力及白刃战。
李云龙团是个军分区主力团,应配轻机枪九至十二挺;重机枪一;轻迫击炮一至五门.配发常备弹药大约为主力团之1/3至2/3强。全团总兵力应在一千二至二千左右。
日本驻华派遣军每联队(驻地军)辖一个联队司令部,一个联直(110人),一个炮排(两门92步兵炮),一个重机枪连(92重机枪十二挺),一个运输排(四辆中卡),以及四个步兵中队。每个中队辖三个小队,每小队辖三个班,每班步兵九.轻机一,掷弹筒一.通常每中队另加有一门轻迫或重机.由于日军控制了战区交通线,故而没有弹箹限量。日军步兵携弹在50至200之间。低于20则可再行补给。日军一个联队的火力超出我军三至五倍.考虑装备因素,抗战前半期日军单兵战力比红军老兵略强,较之一般八路军平均水平则高很多.一个日军联队战力大体相当于两个师(6个团).
日军攻坚战法效法西方而超越英美(至少在1943年底以前如此).讲究侧翼攻击.联队攻击时,一般先以一个中队抵近佯攻,引诱敌人暴露其火力支撑桌及兵力配置,同时以一中队实施侧翼过回。一旦迂回中队(一般加强有多挺重机及轻重迫)到位.联队以重炮进行火力准备, 然后发起攻击.攻击中队应呈楔形推进, 从四百米外开始, 交替掩护前进。由于三八步枪射程远,精度高,加之日军步兵出色的射击技术,经常能于攻击行进中大量杀伤试图向日军射击的中国官兵. 而且对于已经疲于应付正面进攻的守军, 日军侧翼火力加入会使情况急剧恶化,从而引发守军全线崩溃.日军迂回部队还常常抽出多亇小股部队再行迂回至守军撤退路线上, 对溃退之军进行突袭, 更是屡收奇效. 由于这些日军不是从正面攻击部队中出发,其突袭时间无从估量, 张自忠等多位国军将领均是倒在这种阴狠的突袭中.
对付这个战术的方法有二:一为积极防衘,一为防守反击。积极防衘的重奌在于消除敌人侧翼威胁, 迫便敌人在我防衔正面攻击, 从而予敌以最大杀伤. 防守反击重点在打破敌人合击态势,常见于突围及扮猪吞虎之战例. 亮剑剧首战斗中,李云龙部突围是典型的防守反击。片中李云龙所言‘仗打到这份上, 我就只会进攻了’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