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是阳历闰年多一天,于是多出的一天就弥补了11年4闰所相差的一天。
农历闰月指的是阴阳历中的一种现象,阴阳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阳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阳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汉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天,比回归年365.2422天10.875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0625天(近1天)。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
使用这样的历法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阴阳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m/n的近似值:3/37 5/62 8/99 11/136 14/173 19/235 27/334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
例如第六个分数式19/235=19/(19×12+7)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同理,11/136=11/(11*12+4)表示11个回归年必须加4个闰月。以11/136和19/235为例作结果比较:|365.2422*11-29.5306*136|=1.5026(天)、|365.2422*19-29.5306*235|=0.0892(天)
19年7闰几乎一天不差,而11年4闰差一天左右。
扩展资料
阴阳历是兼顾月亮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阴阳历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月阳年”式的历法。它既能使每个年份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
它的缺点是历年长度相差过大,制历复杂,不利于记忆。我国的农历就是一种典型的阴阳历。
我国的历法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充实、完善,逐渐演变为现在所用的农历。农历实质上就是一种阴阳历,以月亮运动周期为主,同时利用节气与“19年7闰”法兼顾表示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
节气是从阳历的角度表明当前时刻的信息,从天文学意义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360度,以春分点为0点,分为二十四等分点,两等分点相隔15度,每个等分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以上依次顺属,逢单的均为“节令”,通常简称为“节”,逢双的则为“中气”,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现在一般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参考资料来源:阴阳历——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