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为何会堕落成汉奸?

2023-05-04 综合 65阅读

周作人为何会堕落成汉奸?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面对侵略,周作人自己的三观并非是激烈的抵抗主义。1935至1936年的周作人写的一些文字中可以窥见他这一时期的三观。《弃文就武》中,他认为“中国甲午以来至于甲戌四十年间变一直只保有讲和状态的海军……只好讲和的状态下,现今要开始战争,如是可能,那是否近于奇迹?”;《再谈油炸鬼》中,提及“和比战难……故主和实是更需要有政治的定见”;《关于英雄崇拜》中,写到“中国往往大家都知道非和不可,等到和了。大家从避难回来,却热烈地崇拜主战者,称岳飞而痛骂秦桧……皆是也。”这三段文字表露了周作人实际上认为中国不可能战胜日本,“我们的门户是洞开的,如何能够抵抗人家”猛迅,所以应当主和。做比喻的时候非常看重传统社会时期的事例,足见周作人对战争的认知也是传统范式的,并没有把抗日战争视为近现代民族主义上的战争,而传统社会的战争,领袖,精英和民众是可以有不同的态度的,就如鲁肃分析魏吴战争一样,鲁肃可以迎曹操,孙权不可以,周作人对自己的定位,则是鲁肃那样的精英,只不过他是主和派。周作人落水是桩悲剧,有他个性的原因,也有偶然因素的推动。

周作人个性很像其祖父(周介福),他的祖父因科举受贿入狱时,周作人常陪伴左右,颤培沾染了懦弱、孤高、多疑的性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鲁迅和周作人的祖父受贿,根据当时的法律来说,确应严惩,但目前很多论文是拿清朝盛期处理的方式来和清代晚期对比。可事实上,到嘉庆时,科举已原不如乾隆中期那么严格。比如明令不得带书入考场,举子必须搜身,但嘉庆时,书生已雇佣书童公然将书挑入考场,考试期间且有人送饭,而行贿行为亦不罕见。

中国古代民间的圈子行为与王法之间一直存在冲突,取决于统治者的力度,力度强,则民间收敛,力度弱,民间迅速反弹。鲁迅与周作人的祖父做法是典型的潜规则,不想被人出卖,于法自然不合,但在当时,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自然会想不开。这与他性格比较孤傲、与同侪关系不佳有关。据说周介福善谑,周作人曾检讨自己说身上有“流氓鬼”缠身,这大概就是受祖父和当时强者为王、弱肉强食的周边环境影响了。

七七事变之前,局势已经不好,周作人的朋友都劝他南下避难,周作人认为南下很辛苦,所以没有听从朋友的建议。他将自己的书房改名为“苦住庵”,认为“反正在中国旅行也是很辛苦的,何必更去多寻苦吃呢?”还认为自己家口众多,虽然看来只有夫妇子三人,但是随他居住的周建人的妻儿有四人,母亲鲁瑞和朱安也不能不管,这就一下子成为九人,避难费用会很高,不如留在北平省钱。怕吃苦,担心钱不够,而他自己的道德观念也无法作出独自南下的选择,所以这也是周作人选择留平的一个现实问题。家道中落后,鲁迅作为长兄,承担较多,考上赴日留学生(当时人们不愿意出洋,同期5人考上,有人借故不去,所以不算太难考),后学业半途而废,将周作人带到日本。坚定了留平的决心之后,周作人被北大视为留平教授,负有照顾校产的职责,肩负了这个职责就未免要和日本人、要和能和日本人说得上话的朋友打交道。譬如为了保护北大第二院不被日本宪兵队征收,周作人给汤尔和写了一封公函,但其实也是卖私人的面子,而汤尔和正是未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议政委员长、教育总署督办。他的好朋友钱稻孙也劝他接受伪职。有这些朋友的影响,也是周作人成为“汉奸”的一个助动力。

鲁迅对周作人比较粗暴,动辄痛殴,周作人则比较懒散,这对周作人的性格会产生负面影响,更偏于懦弱。

周家兄弟回国后,周作人先成名,因他日语好于鲁迅,又擅德语、希腊语等,创作上也比较有成绩,一度领袖文坛,而鲁迅此时专注于考据,强弱易位,二人情感已有裂痕。

鲁迅因《新青年》而成名,周作人与新月派中人交好,鲁迅则与徐志摩、陈源等势同水火,加上羽太信子的因素,导致鲁迅与周作人彻底分裂。

周作人性格懦弱,凡事不愿出头,他很少主持枝洞此文坛活动,虽然也推荐了不少新人,但基本不管事。张作霖占领北京时,鲁迅等人被迫南下,周作人却岿然不动。由此不难看出,1937年他选择不走,实为“遇事隐忍”“不愿迁移”的习惯性选择。

周门四弟子中废名曾劝周作人南下,但周作人表示,跟那些人走,不会有好下场的,不如留在北京。

当时许多人劝周作人走,如胡适等人,但周不为所动。一方面他的妻子是日本人,加上他的知名度,他认为日本人不会拿他怎么样;另一方面,周的生活技能太差,担心漂泊之下,难以自养。

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南下时,托周作人保护北大校产,周更有了不南下的理由。但北大初期还有一点汇款,后期这点前也没了,周作人一大家子人生活出现了一点问题。

周作人不肯离京,加上他夫人是日本人,一时“投敌说”甚嚣尘上,胡适等人还为他辩诬,但爱国学生(都是当时的高干子弟)组成的“锄奸团”决定拿周开刀,以粉丝之名登门拜访,一枪打中周作人的腹部(周系皮带甚高,子弹正好卡在皮带扣上,未伤及性命),还打伤了周门弟子沈启无(后因学术争论,被周逐出师门)。

1939年元旦,周作人在家中遭遇刺客袭击,一名手枪手诈称自己是天津日中学院的人,想要面见周作人。周作人请他进入会客室,手枪手掏出手枪向周作人和当时周作人的客人沈启无各发一弹,击中周作人的毛衣纽扣,所以周作人只有擦伤;沈启无则住院一个半月。而手枪手逃走的时候,被门房和附近的车夫保住,枪手的同伙遂开枪射击,打死一人,伤数人,枪手和同伙脱逃。这一事件摧毁了周作人不与日本人和日伪政权合作的底气——他怕死,怕家人因为他受折磨,所以钱稻孙一劝他去伪北京大学任职,他考虑考虑也就同意了。其实,此时周作人屡次拒绝日本军方诱惑,不打算投敌,此次刺杀却让周误会为日军的警告,所以很快便投靠了日伪组织,由于周的巨大影响力,全国舆论为之哗然。汤尔和死后,遗下教育总署督办的职位,当时人选很多,但是无论从当时的知识分子、地下党等集合角度看,周作人接任是比较妥当的,因为大家认定周作人至少有知识分子的特点,初任这一职位比职业的官员、党棍出任危害要小。此外,周作人自己对教育事业也有执念,认为他初任这一职位可以暗中为抵抗做一些事,所谓“努力抵抗敌方奴化政策,稍为国家及青年保存元气”。

周作人做了“汉奸”,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他的悲观主义态度,对战争性质的错误判断,精英主义思维,懦弱怕烦的性格,这些是主观因素;一方面是朋友的诱惑、各种政治势力的裹挟,这种是客观因素。主客观因素纠缠在一起,促成了周作人的落水。

在日伪组织中,周作人基本没做什么罪大恶极的事,还曾帮助抗日爱国青年逃脱,因受王揖堂等人排挤,周任伪华北教育督办,不到一年便被“挤下了台”。不过周曾穿日军军装公开活动,还参拜过靖国神社的,丧失民族尊严。

周作人在北大,红楼地下室为日军关押爱国志士之所,拷问终日不断,惨叫声声入耳,周作人却泰然自若,令人愤怒。

抗战胜利后,傅斯年力主严惩周作人,傅本是周的学生,但颇重视气节,此外在中山大学时与鲁迅曾发生冲突,对周无好感。周作人称自己留在北大,出任伪职,是蒋梦麟所托。可令人惊讶的是,同乡蒋梦麟竟不肯为周作人作证。周作人顿觉自己落入祖父相同的人生悲剧中,更加愤世嫉俗。

原计划处死周作人,可能是胡适暗中助力,只判了15年徒刑,不久因病获释。

周的落水大概可给人三点启示:首先,大是大非的事上不能含糊;其次,好朋友现在委托你,但将来他也可能出卖你;其三,胡适是真君子。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