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下历史必修二的知识梳理

2020-09-19 综合 75阅读
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知识线索及要点汇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精耕细作)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
(2)石器时代:石器锄耕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4)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 春秋时期:出现“私田”,承认土地私有;(如鲁国的“初税亩”——按亩收税)
② 战国时期: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③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3、生产工具的进步:
(1)铁器: 西周——铁器;
春秋——铁农具;
战国——铁农具推广
(2)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汉代普及(西汉:二牛抬杠;东汉:一牛挽犁.)
意义: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3)犁耕:唐代曲辕犁——犁耕技术成熟的标志.(唐代筒车——灌溉工具)
4、小农经济:(农业的经营形态)
(1)含义: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确立土地私有制;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3)形成原因(条件):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②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特点:① 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精耕细作;
②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 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和缴纳贡赋;
④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影响:① 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展;
② 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 长期来看,造成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新的经济方式难以出现、发展.
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比较成熟的农耕和水利技术,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2)农业生产以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
(3)农民承受沉重的赋税和劳役负担;
(4)土地私有制是古代基本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高度集中,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6、古代农业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地位:古代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前提;重大文明产生的基础.)
趋势:(1)生产技术进步,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
(2)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1)含义:封建政府将有利可图的行业(如煮盐、冶铁、炼铜等,收归官办,由政府直接经营,主要生产武器和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2)特点:① 产品主要满足于官家专用和皇帝使用;
② 生产技术水平高,规模大;
③ 政府征调各类匠户进行生产.
(3)工官制度:对官营手工业进行严格管理.(代表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2、纺织业:
(1)新石器时代:丝织业萌芽——人工育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2)商周:管理纺织业的专职官员、玉蚕.
(3)汉代:丝织业水平高——马王堆汉墓——素纱弹衣;
出现“丝绸之路”,丝织品外销地中海——“丝国”
(4)唐朝:私营作坊兴起,官营于手工业规模大
(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
(6)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苏州、杭州为丝织业中心;
江南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雇工——资本主义萌芽)
3、冶金业:
(1)冶铜技术:①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铜器;
②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③ 春秋时期已有铜质工具;
④ 秦汉时期出现了青铜剑、青铜镞,并发明青铜防锈蚀技术.
(2)冶铁技术:① 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铁器;
② 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
③ 汉代冶铁开始用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4、陶瓷业:
(1)原始时代:已烧制出彩陶和黑陶等陶器;
(2)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3)东汉:制瓷技术成熟,烧制出青瓷;
(4)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形成青瓷(南)和白瓷(北)两大制瓷体系;
并出现了唐三彩;彩绘;
(5)宋代:涌现出一批名窑(五大瓷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
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6)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能够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6)清代的粉彩瓷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雍正时).
(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烧制出五彩瓷,清代发明珐琅彩.)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彩】
5、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
(1)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
(3)古代中国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地区,广受赞誉.
(4)家庭手工业和个体农业紧密结合,成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明清时期,手工业的某些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1、“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严格管理(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六朝时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3)隋唐:
① 坊、市分开,时间限制;(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② 草市和夜市比较繁荣;
(4)宋朝: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时间:夜市、晓市、庙会
空间:街市(商业街——打破了坊市的界限);草市服务功能较完备
(5)明清:商业区比较繁荣.(如北京前门商业区)
2、主要的商业城市:
(1)西汉:长安、洛阳等;
(2)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
长江流域——扬州(雄富冠天下)、益州(扬一益二);
(3)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元:大都、杭州.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商业区繁荣;出现名镇;
明中后期出现商帮——徽商、晋商.(区域性的商人团体)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早,且不断发展;
(2)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欧洲发达;
(3)古代中国发达的市场交换,没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没有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4)古代商业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能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
▲ 古代商业繁荣的表现:(1)市和商业都会的发展,商帮出现;
(2)海陆交通发达,贸易繁荣;(如元代泉州;唐代余大娘航船)
(3)辅助性的经营场所发达;(如客舍、邸店、车坊)
(4)出现纸币.(宋代益州出现“交子”)
四、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1)制定和发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历代王朝沿袭.
(2)“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3)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4)评价: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政策: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
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根本目的: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地点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五、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出现在江南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2)受到封建制度,特别是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严重阻碍;
(3)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1)解体的时间:鸦片战争后
(2)解体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3)解体的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4)解体的表现: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5)解体的影响:①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 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③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运动:(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2、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3、旗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4、代表人物:弈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5、内容:(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3)创办近代海军; (4)培养技术人才: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学堂
6、结果:破产(标志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7、影响:(1)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
(3)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
(4)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5)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2、时间:19C六七十年代; 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3、途径:① 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② 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4、主要企业及创办者:(1)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英德——上海;
(2)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广东南海
(3)贻来牟机器磨坊——朱其昂——天津
5、19C70S~甲午战争前的民族企业: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工业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
2、原因:(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2)“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3)清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直接、主要)
(三)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第二次高潮)
1、时间:一战期间(1912——1919)
2、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资的发展;)
(3)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
3、主要企业及创办者:(1)大生纱厂——南通——张謇(工商巨擘);
(2)保兴面粉厂——无锡——荣宗敬、荣德生(面粉大王);
(3)新洋灰公司——河北唐山——周学熙;
(4)保晋矿物公司——山西——刘懋赏、冯济川
4、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第一、第二大工业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发展不平衡:(1)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较少;
(2)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少;(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3)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小.(自然经济、外国资本、民族资本)
2、发展艰难:(1)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依赖性强;
(2)在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艰难发展.
▲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意义:(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推动了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半封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四)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抗战前夕;短暂发展)
1、原因: (1)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① 1935年,“法币政策”; ②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2、特点:曲折而又艰难(帝国主义、官僚资本的双重压制)
(五)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制,官僚资本压榨民族企业.
(六)国民党统治后期:(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原因:(1)美国的侵略——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2)官僚资本的压制;
(3)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苛捐杂税.
▲ 从民族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1)民族独立、社会民主、国家统一,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法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身受三重压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阻碍因素:(1)先天不足: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缺乏;
(2)后天畸形:主要是轻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半殖半封的社会环境:三座大山的压迫.
2、推动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瓦解了自然经济;(条件)
(2)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使“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分期:
(1)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0.1——1956年底):过渡时期
1949年——1952年: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
措施有剿匪、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等.
1952年——1956年底: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年——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时期)
(3)1966年——1976年:“文革”动乱的十年
(4)1976年——1978年:两年徘徊时期(“两个凡是”、“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1992年——至今:改革开放新阶段(开始的标志是“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
▲ 建国后各个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
(1)1949——1953:经济恢复,多种经济并存——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
(2)1953——1956: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
——有利于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
(3)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速度、规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4)1966——1976:体制僵化,经济劫难;
(5)1978——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 1950——1952;新解放区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时间: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
(2)内容:“一化三改造”;
(3)特点:建设和改造并举.
3、“一五”计划: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3)成就: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厂等
4、三大改造:
(1)内容: 资本主义商业:形式:由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政策(特点):和平赎买
意义:使资本主义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农业:自愿互利原则;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手工业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2)结果: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 (1)实质:改造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
(2)积极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消极影响:改造后期,工作过于急躁、粗糙,遗留了许多问题.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