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有哪些?

2022-08-13 财经 76阅读

一、成因

1、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而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的原因则是外汇流入过多。近年来,外汇流入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途径。

外汇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大量发行央行票据的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其结果,物价上涨就不可避免。

原因就在于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从供给来说的,从需求来看就是所谓的“有效需求不足”,二者是一个意思。

2、成本推动

生产成本上升是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原因。首先,工资成本上升。中国各地政府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也导致工资成本上升。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这导致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第三,随着节能减排在全世界逐步得到认可,以及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压力,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这就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第四,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因而对环境保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活的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要求也需要增加投入,这就客观上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二、对策

1、需求紧缩

需求紧缩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财政性需求紧缩,一是货币性需求紧缩。在需求紧缩的大框架下,需求管理内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可以松紧搭配,这跟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没有区别。

2、供给扩张

扩张性供给管理政策是应对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即“滞涨”的最佳对策。

首先,减税政策。降低企业的税收,比如企业所得税、企业增值税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企业实际得到的利润率,有助于刺激供给。

近年来,我国的税收增长率一直高于GDP的增长率,意味着资源急剧向政府积聚,政府税收占GDP的比例持续攀升。给企业减税有助于抑制这种趋势,同时也抵消了成本上升给企业增加的负担,增加了总供给。

其次,加速人民币升值。我国目前对外部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人民币升值有助于降低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因而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我国经济来说,这相当于一个有利的供给冲击。

扩展资料

通货膨胀效应:

1、强制储蓄效应

政府如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引起货币增发这类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投资需求,结果是物价上涨。

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政府收入的部分。如此实现的政府储蓄是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

2、收入分配效应

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极不相同,因此,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实际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些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却反而会提高。

这种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这种收入再分配表现为:有利于利润收入者而不利于工资收入者;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国家而不利于公众。

3、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也称财富分配效应,是指由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家庭财产不同构成部分的价值有升有降的现象。实物资产的货币价值大体随通货膨胀的变动而相应升降。

金融资产中的股票,它的行市是可变的,但绝非通货膨胀中稳妥的保值资产形式;至于货币债权债务的各种资产,物价上涨,实际的货币额减少;反之,实际的货币额增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货膨胀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