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先辉写照,请写出一个具体事例

2023-05-16 综合 39阅读

于谦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于谦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书生,在宣德元年(1426年),随明宣宗平定了汉王山慧朱高煦之乱;并且因为对朱高煦的严词斥责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

在之后的宣德五年,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但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都力请而复任。

而他最主要的功绩是在于土木堡之变事件。当时,明英宗被瓦剌活捉,国家群龙无首,大臣纷纷建议迁都,而在这种情况下,谦力排众议决定坚守北京,并联合权臣建议皇太后另立新帝。

随后,瓦枝胡剌攻打北京,在“京城守卫战”中,明代宗即位,他整饬兵备,部署要害,猛唯拦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

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

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扩展资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出范仲淹《岳阳楼记》。

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

这句话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另一个引申义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纵然理想与现实常有矛盾,青年们仍应以奋发有为的精神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更告诫了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不断鞭策自己、警戒自己、完善自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于谦

参考资料:人民网-忧国忧民的于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