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是山西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的古文献中就有“尧都平阳”的说法。尧的传说应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华夏民族文化的产物,到春秋末,儒家又以尧为上古圣王和理想人格的楷模。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尧的美德和功业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始祖。
目前,尧都区有关尧的古迹除了大家熟知的尧庙外,还有位于郭行乡的古帝尧陵。尧庙南边的伊村传为尧初生时所寄“伊长儒之家”。村西土丘上存有“帝尧茅茨土阶”碑,这是根据古籍记载有关陶的故事镌立的。相传尧当年住在茅草搭建的宫廷中,在宫前的土阶缝隙中,生长着一种草,这种草每月初一开始生长一个豆荚,到月半长出15个,从十六以后又每天落一个豆荚,到月底落完。如是小月29天,那么就只剩一个豆荚焦枯而不落。尧就据此发明了月历和纪年。
在尧都区东还有个村庄叫康庄,也叫康衢庄。据《列子》记述,尧治理天下50年后,有一次微服游于康衢,听见小孩子们在唱《康衢谣》:“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意思是:使我百姓有衣食,莫不是你英明政策,大家不投机、不取巧,顺乎自然法则。尧看到百姓怡然自足,非常高兴,于是“召舜,禅以天下”。
在康庄村边还有“击壤台”遗址。原有大碑刻“击壤处”三大字,另有一碑刻《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为颂扬尧时天下太平,壤父击壤于道中的历史故事而建的纪念地。
“尧都平阳”的传说和这里丰厚的尧文化资源,成为今天“尧都区”命名的历史渊源。
春秋时期,平阳一带是晋国公族羊舌氏的封地。但随着新兴私家贵族的兴起,代表没落宫室势力的羊舌公族走向衰亡。 西汉仍置平阳县,县治在今尧都区金殿镇。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年),置平阳都,郡治在平阳县。晋永嘉三年(309年),汉王刘渊特将国都从蒲子县迁至平阳,并重筑陶唐金城,意在以帝尧自我标榜。这年友人在附近的汾河中得到一方玉玺,刘渊认为是河献祥瑞,故改元“河瑞”。317年2月,石勒攻破平阳,纵火焚其宫室,刘汉都城顿成灰土。北魏建义元年(528年),平阳县治移驻白马城,即今临汾市区。
隋开皇元年(581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三年,又改为临汾县。“临汾”,又名汾城,原为战国古邑名,旧址在今襄汾县。金代兴定四年(1220年),分出临汾县河西地区置平水县。中国文化史上闻名的“平水版”雕版印刷术、平水木版年画及格律诗押韵标准《平水韵》等都产生于这一地区。明代,平水县又并入临汾县。历代与临汾县同城而治的上一级行政机构有:隋代临汾郡、唐代晋州、宋代平阳府、元代晋宁路、明清平阳府。1912年3月,山西省军政府裁平阳府,留临汾县。1949年以来,临汾县为临汾专区、晋南专区、临汾地区驻地。1971年,临汾县改为临汾市(县级)。2000年,临汾地区撤地设临汾市,原县级临汾市改为尧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