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高手全面介绍一下(两弹一星)资料

2020-08-22 时事 61阅读
(一) 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一院首任院长。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中共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7年11月16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下令,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院长兼第一分院院长。
1964年12月任七机部副部长,1970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曾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二) 孙家栋
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8年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历任一部研究室主任、部副主任,1967年调五院,历任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和航空航天部副部长,科技委主任。
长期从事火箭、人造卫星研制工作。在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型号总体设计工作中任总体主任设计师;参加领导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担任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等多种型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2003年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三) 任新民
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长。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共第十一、十二大代表。
1956年8月调入国防部五院参加筹建工作,历任国防部五院总体室主任及一分院第三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研究所所长,七机部副部长,科技委主任,高级技术顾问。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型号发动机的研制;组织领导了多种型号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研制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
(四)屠守锷
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共十二大候补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7年2月调入国防部五院,历任强度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七机部及航天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兼一院科技委主任,高级技术顾问。先后担任多个型号的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解决了若干重要型号研制中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并参与了我国火箭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
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
(五)黄纬禄
导弹总体和自动控制技术专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共十三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7年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历任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十二所所长,一院、二院副院长,航天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高级技术顾问。曾担任多个型号的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多种型号控制系统试制及改型设计,解决研制中的重大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固体火箭。
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
(六)姚桐斌
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58年1月调入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历任材料研究室主任、六所所长,七○三所首任所长。
曾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领导组织解决了航天新材料、新工艺的重大关键技术,对型号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1968年6月不幸去世。1983年国家民政部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追认为革命烈士。198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背面按照雕刻师意见,压刻“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 9 18 999AU”字样,是唯一没经过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的。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为了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研制“两弹一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业者的光辉榜样。让所有中国人记住他们!
“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气的史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跃,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一、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二、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三、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逝世。
作为我国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艺专家和技术领路人,对现代冶金学有关金属和合金粘性、流动性的研究卓有成绩。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 “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他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科研人员培养和作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