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出了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理论
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关系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正确方针。此外,对于经济建设上的综合平衡的问题,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还提出了经济建设要实行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如:陈云、周恩来等呼吁全党要保持头脑冷静,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办事,1957年1月18日,陈云在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但是,由于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头脑发热,1958年到1960年的“大跃进”破坏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毛泽东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在总结“大跃进”教训时将“综合平衡”问题放到首位。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进一步深化了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二.提出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中国式工业化道路。“一五”计划完成后,由于“左”倾冒进思想在中央决策层占了上风,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展开,在“超英赶美”、“以钢为纲”、“全民大办钢铁”等不切实际口号的鼓励下,工业发展遍地开花,以“爆发式”的速度扩张,工业化率从1958年的37%迅速提高到1960年的44.5%。在1952~1960年间,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1.48%,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蹿升。从1960年冬开始,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1965年,经济结构得到调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探索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中,十分重视工业在地区间的协调发展。3、赶超型发展战略和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发展目标。
三.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提出和调整
1958年5月,八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总路线所确定的基本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在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等等;通过这些,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条总路线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赶超战略的理论依据。辨证地说,这条总路线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在政策的实际制定和施行中,由于它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积极性,忽视甚至抹杀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其弊端也是明显的,提出了许多不切合实际的战略目标,如:7年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的赶超战略;再如:把“二五”规划纳入了“大跃进”的轨道,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将建设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任务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1957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三个现代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