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
1、中国的田忌赛马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比较优势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上、中马对付齐王的中、下马,结果稳赢。
2、假定葡萄牙和英国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即布和酒,投入的资源为劳动。生产1单位布,葡萄牙需要投入4小时的劳动,而英国需要投入6小时,在布的生产上,葡萄牙具有绝对优势。生产1单位的酒,葡萄牙需要2小时,而英国需要12小时,在生产酒的方面,葡萄牙也具有绝对优势。
也就是说,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葡萄牙都具有绝对优势,而英国都处于劣势。但是,葡萄牙在两优之中可以找到最优,是其比较优势;英国在两劣之中,也可以找到次劣,是其比较优势。
局限性:
1、在贸易的条件下,两个国家可以实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一个国家完全生产布,另一个国家完全生产酒。然而,在现实世界,实现完全专业化生产是需要条件的,只有在机会成本不变或者机会成本递减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2、只是从供应的方面分析贸易能使双方获利。葡萄牙生产酒,供应酒;英国生产布,供应布。然而,在市场经济中,供应和需要如同剪刀的两半,一方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存在。在分析贸易获利中,需要将供应和需求结合起来。
3、分析贸易使双方都能获利是将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的,但是他没有进一步分析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和就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现实的贸易中,有的集团会获利,有的集团的利益是会受到损害的。
4、假定在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因此决定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也就只是劳动生产率。而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劳动生产率之所以存在着差异,其原因在于技术的不同,事实上,决定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还有其他因素。在这一方面受到理论的限制,李嘉图没有进一步分析。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弥补了李嘉图理论的不足,使得国际贸易在理论和分析的方法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扩展资料: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背景:
严格的理论前提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特征差异;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面临挑战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
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
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理论依据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
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参考资料: